在南极肉眼看到的极光和照片里有什么不同?南极也要做垃圾分类吗、那里的垃圾如何处理呢?带着对神秘南极的诸多疑问,今天(19日),徐汇区中小学生在线观看了《南极云科考开学第一课·走进中山站》。
通过精彩的线上科考之旅,展示南极科考人员的真实工作生活场景,更是将南极科考人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们。即将迎来33岁生日的南极中山站,激发了中小学生对于科学探索的热爱,鼓励他们锻炼身体、锤炼意志,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科学探索的种子。
科技发展赋能南极科考,青少年与中山站科研人员“面对面”
中国南极中山站简称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最大的科学考察站。这个月26日,中山站即将迎来33岁生日。
或许颠覆了许多人对南极的印象,因为科技发展,如今的中山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蔬菜大棚、医疗保健室、文娱室等设备设置一应俱全。在刚刚过去的传统春节里,一万一千公里之外的中山站也是年味十足,科考成员们包饺子、贴春联、与家人视频连线互道新春祝福……将春节的喜庆气息带到了南极。
能通过视频与中山站的科考队员们面对面,来自徐汇区爱菊小学的潘瑀瑭激动不已:南极肉眼看到的极光与视频照片里看到的激光一样吗?对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中山站科考班班长刘勇华回应说,南极肉眼可见的极光好似一层薄纱在空中舞动,与视频中看到的极光现象基本一致。极光是目前空间现象研究中,唯一不需要通过科学仪器就能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对科学研究有特别的意义。
更有趣的是,上海市东方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第38次南极考察中山站医生沈雷还介绍了南极科考队垃圾分类的情况。原来,南极科考十分重视对环境的影响,在中山站有现金的细菌分解厨余垃圾的设备、污水处理栋等,这些分解后的残渣还要伴随科考队员一齐运回国内,才能保证南极这片大陆的干净整洁。
科考精神的传递:懂得奉献,持续坚守
今天观看直播的学生们不难发现,参与南极科考的队员们不少人都是多次进入科考站。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山野外台站正高级工程师郭井学前后共参与了8次南极考察,并担任此次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中山站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华曾参加2次南极考察,担任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中山站科考班班长。谈及南极科考成功的秘钥,科考队员们口中提及最多的就是“坚守”和“奉献”。
33年前,139位南极科考人员仅仅用了32天,南极中山站就完成了从奠基到落成的艰巨任务。一代代的南极科考人就是凭借这样的精神,推动中国的科学探究不断前行。
“我立志成为中山站的一名科考队员,我要在哪些方面努力呢?”徐汇区少科院小研究员、来自徐汇中学的刘轩成真诚发问。
曾5次参与南极科考、担任过中山站站长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站务管理处处长、高级工程师陈永祥给出了答案:“具备健康的体魄,拥有奉献精神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是成为科考人员的必备素养。”陈永祥说,南极科考的未来是青少年们的,他勉励中小学生努力学习,锻炼意志品质,成为揭开南极神秘面纱的科研成员。
打造“没有边界的课堂”,埋下科学探索的“种子”
2021年11月23日上午,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第二批队员101人搭乘着“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此次出征之前,“雪龙2号”向徐汇区的青少年们发出了一封特别的邀请函:请和我们一同开启南极“云科考”吧。让大家身在上海,也能随时随地连麦南极,了解最前沿的科考动态。徐汇青少年“南极云科考”活动是徐汇区教育局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合作建设徐汇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基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举措。
徐汇区教育局局长王彤表示,科技的崛起,要靠创新人才、靠教育,青少年科技创新素养培育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希望通过多平台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乐于实践的科创潜质。通过这样的特色活动,可以向学生们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环境保护,为推动全社会加强教育变革理念、树立正确的育人初心、尊重教育的科学规律做出有力的探索。
据悉,“南极云科考”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在“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公众号上找到“南极云科考”的端口点击进入,成为“没有边界的课堂”。今后,“南极云科考”还将以每两周一次的微信“云科考日志”,带领青少年不断发现、探索,走近南极的星辰大海。
作者:张鹏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