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就要来了,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为新年祈福。今天(1月10日),正逢农历腊八,为了践行大学美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市高校“渊雷杯"师生楹联书法作品展在普陀区美术馆拉开序幕。
自古以来,楹联以其巧妙的形式、精炼的文辞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今天的活动现场,共展出了包括何绍基、吴昌硕、启功在内的近现代书法名家楹联作品30幅,以飨书法爱好者。
与书法名家作品一道展出的,还有沪上25所高校师生的113幅优秀楹联书法作品。
古今作品隔空对话,在为观众带来书法盛宴的同时,开幕仪式上还集结了一批沪上知名书法家以及华东师范大学书法系的学生,大家在现场撰联、书联、送联、贴联,把吉祥带回家,将传统留下。开幕仪式采取网络直播的形式,专家赏联、专业人士现场导览,从楹联文本与书法艺术两个角度向传递楹联之美。
主办方介绍,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筹备,此次展览共征得上海49所高校师生287件来稿,其中教师138件,学生149件,作者中既有年近百岁的老教师,也有大学新生。入选作品题材广泛,既有讴歌伟大时代,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也不乏体现文人志趣,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佳作。作品书体丰富、风格多样,体现了“书联俱佳”的效果。
展览由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为指导,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上海市楹联学会,普陀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渊雷文化艺术基金会等单位共同组织举办。展览持续至元宵节后。
延续文脉
名家作品与学生佳作同台亮相
为何要举办以楹联为主题的专题展?在华东师大图书馆馆长胡晓明教授看来,楹联有三美:一是诗意的美,二是书法美,三是情境美。“所以楹联是一个综合的美学,是中国的国宝,楹联的教育是一种生活美学的教育,也是一种大地山川无言的教化。”
上海书法协会的专家介绍,相传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楹联作为汉文字学独有的题材,以骈文与律诗为源头,以字数相等,平仄协调、对仗工整、言简意赅为特性,形成了最为精炼的文学形式之一,历来为文人青睐。楹联常借助汉字书写来呈现,因此也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历代文人士大夫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楹联作品,给人们带来文学与书法的双重享受。随着楹联习俗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传统文化形式。
为了让更多市民更深刻地感受到楹联及背后的传统文化之美,主办方特意设置了近现代名家楹联特展。
作品大部分来自于温州衍园美术馆珍藏,也有部分来自苏渊雷先生家属所藏。市民可一次性“打卡”包括何绍基、左宗棠、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黄宾虹、罗振玉、梁启超、于右任、弘一法师、马一浮、潘伯鹰、沙孟海、王蘧常、苏渊雷等在内的30位名家。
作品内容大多出自于书家自撰或集联。在他们笔下真正体现文书俱佳,散发着特有的文人书卷气,是人们师法了解传统楹联的典范。
自撰自书
培养懂传统文化的书画人才
本次师生作品展的一大亮点在于,入选师生作品均为自撰自书的原创文本,其中不少作品文质兼美。
如上海戏剧学院叶长海教授的作品“未尽文章磨岁月,尚多生趣付江湖”,不仅平仄和谐、对仗工整,传达出作者的人生意趣,格调高古典雅。上海师范大学教师邵仄炯创作的对联“木落风高营丘树,云升水阔北苑山”,将古代画家的艺术风格与人名称谓融合在一起,给人带来精美的画面感,意境深远。华东师范大学王胜同学所撰的书房联“把酒长怀子建赋,临池独慕右军书”对仗工整、平仄合律。
之所以定下“自撰自书”的硬性标准,源自对人才培养的深度思考。
“纵观历史,不少书法名家可谓书联俱佳,对联句创作可谓驾轻就熟。但反观当下,传统文化语境与新语境已经有了很深的隔阂,特别是对从事书法创作群体而言,传统文本创作匮乏已经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张索感慨,即便是当下许多的楹联书法展览,很多作品也只是停留在抄写层面,原创文本严重缺失。张索认为,作为培养人才的重镇,高校必须要扭转这一现象。一言以蔽之,高校美术学院需要自撰自书,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书画人才。“因此,提升书法作品的文化品质,实现文本原创,楹联的自撰自书或可成为一个有效的途径。”张索说。
作为书法人才培养改革的排头兵,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是怎么做的?上海市书法协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教师俞丰介绍,秋季学期学院组织了每日一联的打卡活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研究生每日在微信群中进行原创楹联接龙,再由俞丰逐一点评。虽然一次点评就要花费两小时左右时间,但俞丰却为学生的进步感到惊喜。“从习练结果来看,当代的青年学生,不仅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还有相当高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只是对诗词楹联的创作缺少一些规范的了解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继承才能够有发扬,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教学理念。”张索介绍,华东师范大学书法篆刻专业自创办以来,以如何让传统文化有效落地为思考,专门开设诗词题跋、楹联创作等课程,进行一日一联的创作练习。此外,学院定期邀请名家开展楹联文化的讲座。
培养“火种”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我们不仅希望能够培养懂传统文化的人才,还希望他们可以再跨前一步,积极发扬传统文化,让宣扬传统文化的火种。”张索说。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篆刻人才培养高地,华东师范大学始终致力于用专业力量推广以篆刻、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校园辐射至全社会。2020年12月,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篆刻)传承基地在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揭牌。据悉,篆刻基地成立以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拓展辐射空间,与上海各中小学结对,力推篆刻进校园活动,践行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使命。
此外,临近农历新年,学院常年组织“把吉祥带回家,将传统留下”自助写春联活动,让更多师生走进社区,深度参与到内容撰写和楹联书写之中,从根本上传承这一文化,让其焕发生机和活力。通过这种方式,形式内容各异、充满个性化的春联已成为校园以及周边社区新春之际一道美丽的风景。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本报记者 袁婧/摄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