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70后、80后家长遇到00后、10后的孩子,一些过去被证明强有力的家庭教育方法,如今不管用了?
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讲述了当下家长普遍存在的困惑——临近元旦,父母问孩子想要什么新年礼物,本希望借用物质激励、对孩子进行一番教育,不料被“泼了一盆冷水”。孩子的回答是:“我什么都不需要,只要你不来烦我,让我玩一天就行!”
沈奕斐说,当下70、80后这代家长遭遇的困境:面对从小在物质条件相对优渥环境中成长起来的00后、10后,试图用简单的物质奖励方式来鼓励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收效甚微。
“做家长,真的太难了!”这是不少父母的心声。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层面,有学者如此归结家长遭遇的困境: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但越来越多的家长陷入育儿“本领恐慌”,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法影响孩子、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递给孩子,给他们铺就一条坦荡的人生之路。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正式施行。这一新的契机,也将促使更多教育者和家长们思考:到底该如何做父母、怎样爱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又该如何各司其职?
“长辈不如晚辈”,正从个别现象变成主流
“作为家长,面对00后、10后的孩子,时常会发现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速度和深度,已经超越了父辈和祖辈。”日前召开的第六届“君子养成大会”上,有位教育学者抛砖引玉,“点”出了如今家长在育儿方面遭遇的现实困境,在现场掀起一场热烈讨论。
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坦言,“长辈不如晚辈”的现象,过去可能只是个别存在,如今正日益成为主流,而且正从某一专业领域拓展到价值观、生活态度、行为模式、器物文明等更多日常生活领域。
正如一位网友所感慨,“孩子琴棋书画皆通,眼见审美品位日增,老父老母啥也不会,这还咋教?!”
伴随互联网的崛起,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日益普遍,周晓虹称之为“文化反哺”现象,这是当下教育遭遇的重大挑战之一,也是家长焦虑的缘由之一。
在沈奕斐看来,当下为人父母的焦虑 ,其实是社会快速发展、各种不确定性增加带来的现代性焦虑,这种焦虑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在家庭教育中较为集中地展现出来。
九成以上家长可以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但不能接受孩子不上大学
按照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会首席专家、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雄的观察,眼下,不少家长固然重视、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但更准确地描述,可称之为“间歇性关注”,即只有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出现问题或表现不佳时,家长才会集中关注、考虑干预,所以时常会感觉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宏观掌控。“至于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应该做什么、做德如何,很多家长心里没底,故而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缺少信心。”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70后、80后家长群体中,九成以上‘能够接受自己的孩子未来是个普通人’,但绝大多数仍不能接受的是,自己的孩子考不上大学。”杨雄说,或许是和70后、80后这代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很多人内心深处仍有“名校情节”,相信孩子只要考上好大学,未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会一片坦途。
这与近日发布的《双减背景下江浙沪当代家庭教育现状报告》调研结果,有互相印证之处。这份面向上海、杭州、南京三市4941名青少年、5368名家长的调研显示,江浙沪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有较高期望,倾向于让子女拥有更高学历。57%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本科学历,29%的家长希望孩子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此外,家长对于孩子职业选择的期待比较集中,科学家、工程师、医生、公务员等相对靠前。
调研也显示,“双减”实施后,家长的焦虑情绪逐渐回归到合理区间。在江浙沪地区,超九成家长认为“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生的课业负担得到减轻;参加校外学科补习班的学生比例大幅降低,近八成学生未参加任何校外学科类补习班。另外,江浙沪地区青少年学生完成作业时长显著降低。
步入知识大迁移时代,家长要重构自己的学习观
跟随社会的发展趋势,家长要如何转变心态,将自己的焦虑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沈奕斐认为,在“文化反哺”的后喻时代,父母的角色也要有所转变,要从家庭里的“权威者”转变为支持者。随着孩子年龄不断增长,家长还要从“守门员”,转变为“教练”、“啦啦队”。甚至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家长只要守住“观众席”就已经成功了。
多位教育专家提及,相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培养目标和育人作用。家庭教育最重要的责任是情感支持和人格培养,若父母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操练,不仅与学校教育高度重复,更会忽视孩子情感和品质的养成。
杨雄表示,步入知识大迁移时代,家长必须重构自己的知识观、学习观,培养孩子以“确定的能力”来对抗不确定的未来。比如,培养孩子的理性认知和思辨能力、对知识的获取、整合能力,以及迁移运用能力等。
他特别建议,“双减”后,孩子会有更多时间参与音、体、美等丰富的活动,还有机会投身于更多增长见识、拓展想象力的活动。“不妨给孩子创造更多接触社会、扩大视野的机会,要允许孩子从选择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与潜能,以养成、提升他们对个人行为选择、负责的能力,并同时提升心理抗挫力。”
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表示,孩子是活泼的生命体,他们内心深处渴望平等和尊重,被尊重的孩子才会尊重别人,才会有更健康的人格。要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把握成长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和个体性差异特征,尊重每一个孩子独特的个性,释放他们独特的天赋。
作者:张鹏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