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9岁的她来到北大
在燕园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
成为当时北大最年轻的博导
她就是刘颖
美貌与智慧并存的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
今天,小编就带您走进这位
“学霸女神”的“开挂”人生
1984年出生的北京大学
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颖
回国短短几年,科研成果丰硕:
2013年,29岁的她来到北大
在燕园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
成为当时北大最年轻的博导
2019年,她获得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同年,她登上首届
“科学探索奖”的领奖台
在课堂与实验室之外
她的身影还活跃在各个“舞台”
合唱团里、长跑队伍中、科普镜头前
......
刘颖说,
高效率科研,高质量生活
这才是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考大学时铁了心要读生物专业”
刘颖从小就对大自然
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
喜欢观察蚂蚁搬家
爱读《十万个为什么》
中学时尝试从香蕉中提取DNA
……
高考时,刘颖填报了南京大学生物专业
并坚定勾选了“不服从专业调剂”
刘颖回忆:
“中学时我就对生物有兴趣,
考大学时铁了心要读生物专业。”
所以,拥有目标,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目标感决定孩子努力的方向。孩子从小建立目标感,才能培养出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目标感的引导要从低龄开始,10岁之前,就应该让孩子弄明白“渴望”和“目标”的区别。
10到17岁的7年时间,是引导孩子树立人生目标的重要时刻,孩子可以从浅尝辄止的诸多选项中找到1至2项可以坚持多年的兴趣爱好。
我们在培养孩子发现人生目标感上,要做陪伴者、激励者和教练。
陪伴者
倾听、引导孩子,顺着孩子感兴趣的点去启发他。
激励者
关注到孩子的兴趣倾向后,适当地引导他挖掘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鼓励孩子为自己的目标付诸努力。
教练
教练型父母们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从不试图为孩子创建一个人生目标,而是在必要时刻为孩子提供支持和引导。
“认准了,再辛苦也要坚持”
本科毕业后,刘颖考入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读博
起初,她不能完全听懂英文授课
于是就在上课时录音
晚上花两三个小时反复听
直到听懂为止
刚进实验室时,
她甚至不会做最基本的转化实验
可这些与后面的困难相比,
都不算什么
刘颖甚至也会忍不住动摇
但性格好强的她并没有屈服
那时候刘颖非常拼命
每天做实验到晚上十一二点
她在心里对自己说:
如果能早一点发现这个实验走不通,
那我可能就早一点走到正确的路上了。
她说:
“科研像一场马拉松
认准了,再辛苦也要坚持”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一帆风顺,连刘颖也是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才取得今天的成就。
而衡量一个人是否会成功的标准,也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身在低谷时的反弹力。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一个积极乐观的孩子。
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教孩子正确看待成长中挫折,在挫折中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
孩子小的时候遇到挫折时,情绪几乎都是消极的。要教会孩子完成从消极到积极的心态转变,父母的心态和表达至关重要。
只有父母心态积极,才能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正确的引导孩子:
培养情绪调节能力,接纳挫折与挑战;
为挫折赋予积极的意义,始终坚定地迈向理想的方向;
保持希望和信心,在挑战之中随时觉察可能的应对契机。
“给我任何课本,
我都能完成自学的过程”
学霸的人生就一定是
一路开挂门门满分吗?
刘颖自曝:
在南大就读期间
也曾经考过不及格,
但这依然是大学生活记忆中
最美好的部分之一。
刘颖透露,
自己在南大就读期间,
最大的收获便是
脚踏实地,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
“现如今再给我任何课本,
我都能凭借着大学里
培养出的学习和思考能力
完成自学的过程。
因此,就我个人的体验,
大学的学习更多的
是教会了我学习的方法,
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
就像刘颖所说的,好的学习方法胜过一切。
学习方法没用对,不管孩子怎么努力也是事倍功半。
比起具体的学科知识,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养成适合孩子自己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
看到刘颖的经历,
网友纷纷为她点赞!
“年轻有为”
“大学生的榜样”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综合:图文综合自北京大学、生物世界、张华读书会、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首都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