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小的一枚邮票,何以窥见城市发展变迁的文脉,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让儿童理解什么是现代艺术真的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吗?如何将在地化红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转化为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为学生所用?
黄浦区卢湾三中心小学的师生昨天用别开生面的三堂课呈现了学校如何帮助孩子探索发现创新素养,激发活力源泉的生动实践。在这场以“融合与创新”为主题的黄浦区跨学科实践创新课程推介暨卢湾三中心跨学科课程研讨会上,卢湾三中心小学三个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团队的老师分别采用“过程性成果展+课堂教学”“模拟艺术馆+课堂教学”“出项活动展”三种不同的形式对三个跨学科课程项目进行了展示。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基教与学前部主任万立荣、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胡庆芳、复旦大学跨学科研究项目组成员方兆玉三位专家对三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
推进创新教育对教师有着极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有理念的更新、理论的学习,还要有多学科的视野、要有设计的思维、创新的能力。
在一段题为“让‘童心’在‘跨学科’中飞扬”的数字故事之后,卢湾三中心小学校长王平做了题为“创新素养,何以在学校落地? ——指向创新素养培育的卢三跨学科项目化课程实践”的微报告。他从建设“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创新之路自觉选择的愿景规划、锚定素养导向,发挥资源优势,创新素养融入到课程的课程设计、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教学,创新素养融化到课堂的课程实施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创新素养在该校落地生根的种种生动实践。
“课程对于孩子来说,不应该是枯燥而无趣的。孩子们可以自主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并从中收获学习的快乐。”王平说,这种以学习定教学,以教学启迪思考的方式,很好地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从而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促进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成功。
在黄浦区教育学院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杨东平看来,跨学科实践创新课程可以服务区域学校的创新教育持续推进,也可以缩小校际、教师、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跨学科实践创新课程迭代升级。因此在制度上,要建设起长效的共建共享机制;在主体上,要承担共同的、但有差别的责任;在方式上,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
在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看来,跨学科学习是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重要方式,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如果遵循儿童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断给予学生有挑战的问题,课堂效果会很不同:“跨学科的意义,就是要用10%的跨学科时间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然后迁移到90%的学科常规教学中。”
作者:王星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