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系国运。
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学习弘扬黄大年同志等优秀教师的高尚精神,当好新时代的“大先生”,沪上一批高校教师团队潜心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
国庆即将来临。让我们走近沪上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目睹他们的风采,从他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中汲取力量,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主动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复旦大学病原生物学系医学微生物学教师团队
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与新发突发传染病持续作战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医学微生物学教师团队在闻玉梅院士带领下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勇挑科研重任与上好每一堂课相结合,将提高教师自我修养与对学生言传身教相结合。
团队坚守P3实验室17年,围绕持续性感染及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核心问题,从乙肝、SARS、禽流感到新冠,潜心研究、集中攻坚,取得了系列突破,培养了一代代青年人才。新冠疫情以来,团队仅用3天分离上海首株SARS-CoV-2,发布全球首份新冠抗体报告,联合开发新冠DNA疫苗等,开发出新药筛选平台,并为国内各单位提供支撑。同时团队把新冠研究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引入科普宣传,把科研、育人、社会服务有机统一。
上海交通大学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教师团队
新时代“老人与海”,
让洱海重现一泓清泉
上海交通大学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教师团队负责人孔海南,是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作为水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孔海南带领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等成套技术,为控制与治理洱海流域水污染,以及遏制全国性的富营养化初期湖泊水生态环境恶化提供了科技支撑,该成果已被全国人大环资委在人民日报公开称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本”。
2018年1月,孔海南带领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9年11月,为鼓励更多科研人员和青年学子投入到洱海保护中,孔海南捐出积蓄200万元人民币,发起成立“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教师团队
心怀“国之大者”,
为国家重大工程安全保驾护航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李国强教授带领团队,心怀“国之大者”,长期致力于建筑钢结构抗震、抗火和抗爆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始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倾力培育国家栋梁之才,面向国家重大建设需求开展创新研究,并推动科研成果在实际工程中的转化应用,为国家重大工程安全保驾护航。
团队中的教授、副教授长期坚持为本科生授课,担任班主任,并坚持每年带教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团队还及时将自主研发的最新前沿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团队主持的教学研究成果获多项国家级和上海市级教学成果重要奖项。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教师团队
创生“五个一”,
形成具有“中国经验”的教育学派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学校转型性变革实践研究为基石,以理论与实践双向构建为特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为目标而创建的教育学派。
自1994年起,团队在创始人叶澜教授和长江学者李政涛教授的带领下,以“信念坚定,目标清晰;敢于突破,脚踏实地;自主选择,分工合作;自我超越,相互学习;成事成人,共同发展”为团队精神,持续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创生了一套教育理论、一批转型学校、一条变革之路、一种研究机制和一支研究队伍,形成了具有典范意义的学校变革的“中国经验”。该团队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唯一来自教育学的教师研究团队。
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教师团队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
新制度会计与财务学科
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教师团队始终致力于创建“在全球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和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制度会计与财务学科”。他们是淡泊名利的师者,也是科学研究的达人;他们是教书育人的典范,也是齐家治国的学者。“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他们坚守的初心使命;“慎思明辨、敢为人先”是他们尊崇的学术精神;“厚道之德,家国担当”是他们不变的育人理念,“厚植中国,面向国际”是他们秉持的研究范式。
自2017年团队成立以来,成员共荣获校级及以上表彰38次(含个人及集体),立项课题45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24项)。2020年,团队入选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宣传典型。
华东理工大学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教师团队
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
矢志传承育人初心
华东理工大学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教师团队由9名教授和1名副教授组成,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均来自教学第一线,每人每年平均完成约130学时的本科课堂教学任务。
自2018年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来,团队在刘洪来教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从教材教参编写到本科教学一线,从科研项目攻关到创新实验实践,从青年教师培养到服务国家战略,积极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使命。目前,团队共拥有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慕课课程,建设了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
潜心“高材”,作育“人材”
坚持“做接地气的科研”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教师团队现有教师30余人,是一支学科背景交叉、集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为一体的创新团队,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
团队坚持“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形成学位导师、学院年长教师和企业导师“111”青年教师帮带模式,打造“博导班主任”育人品牌,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坚持“做接地气的科研”,专注有机、无机杂化功能材料与高技术纤维材料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10余项,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上海大学“无人艇”教师团队
新时代“精卫填海”
“无人艇”驰骋海洋
上海大学“无人艇”教师团队是一支“70后”支撑、“80后”领衔、“90后”一线负责的人才梯队,常年奋战在我国海洋一线,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首届获得者,获得上海市“劳模集体”、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精海人。
团队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十年间研制了10余种精海系列无人艇,并研制了系列部组件,搭载在雪龙号、海巡船等,在东海、黄海、南海、南极执行大量任务。“精海”系列无人艇为我国海洋无人艇谱系发展、极地战略及应急探测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国际履约教师团队
在国际远洋履约舞台上
展示气魄担当
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国际履约教师团队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维护海洋权益放在心头,把大国责任扛在肩上,在国际远洋履约舞台上展示气魄担当。
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来,团队研制中国远洋渔业企业履约评估机制并得到正式实施;提出实施中国自主休渔的建议,使中国迈出公海自主休渔的第一步;发布鱿鱼渔情评估报告,积极参与编写《中国远洋渔业履约白皮书(2020)》;开设《新时代海洋强国论》,覆盖学生近800名;积极参与国际渔业磋商与履约谈判326人次,向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提交国家报告、研究报告等120份,向国家有关部委提交决策咨询报告52份,充分彰显了远洋渔业的智库作用。
上海理工大学光学工程教师团队
解决“卡脖子”难题,
“追光者”做科研育人才
上海理工大学光学工程教师团队自入选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来,目前成员已达120名(青年教师73名),其中国家级人才21人次、省部级人才44人次,高级职称65名。团队承接国家级课题100余项、发表高水平前沿论文500余篇;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示范单位,获评上海市教学成果奖1项。
团队建设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部“双万计划”专业、“庄松林院士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和“荣誉课程”为核心的本科专业荣誉学位培养体系,以及“点面结合、科教协同、双向循环”的科研及成果转化反哺教学的机制。4年来培养了1200余名工程创新拔尖人才。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健康科学教师团队
在教育强国、体育强国、
健康中国道路上书写华章
由上海体育学院校长陈佩杰教授,长江学者刘宇、周成林教授等领衔的运动健康科学教师团队,作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道路上书写华章。多位教师荣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团队教师多人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项目课题,带领学生深入北京冬奥场馆一线,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中国竞技参赛实力,高质量承担国家兴奋剂检测上海实验室筹建任务。
团队首创推出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指标体系,在国内率先推出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打造了国际主流评价体系认可的运动健康科学学术顶级刊物。
上海中医药大学“骨健康服务”教师团队
守护骨健康,
创新培养新时代中医药人才
上海中医药大学“骨健康服务”教师团队以中医药事业“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发展为方向,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健康中国战略为使命。团队发挥国家教育部及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优势,潜心探索骨退行性疾病新的致病机制和发病规律,不断提高中医药骨健康服务水平和国际知名度,先后荣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首创“健康直通车”进社区服务模式,开展“中医药健康精准扶贫”服务,研究成果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患者就诊,已在2600余家医院和社区推广应用,惠及3000多万慢性病患者。
团队在传承实践中摸索建立了“科教融合、协同创新、传承发展”的新时代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十分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开发党史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等系列示范课程。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