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家长繁星兴致勃勃地向孩子推介自己钟爱的文学作品《变形记》。岂料,00后的孩子不以为然:“好端端的一个人为什么会变成大虫子?实在太荒诞了!”类似的一幕出现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整本书阅读”单元所选取、推荐的经典文学著作,00后、10后阅读时会表现出畏难情绪:“让我们看几十年前、甚至数百年前的经典著作,读起来很费劲。”
父辈的“必读书单”,孩子们“不买账”,一个客观时代背景摆在眼前:经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作品,与生长在“读屏”时代的当下学子之间,天然地存在着“阅读代沟”。阅读经典,意义毋庸置疑。该如何弥合这道代沟?不少中文系教授明确: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任何一个年代,“整本书阅读”经典作品恐怕都不是轻松愉悦的事,而恰因其带有“挑战性”,将赋予学生更多“成长性”。当然,荐书时也要遵循其规律,要将经典作品在最合适的时间推荐给孩子。
大家心目中的经典,已经高度分化了
经过时间检验、有口皆碑的好作品,如何让孩子“爱上”?
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科研室主任樊阳坚持“整本书阅读”教学已有多年。结合一线教学实践,他说,如今00后、10后阅读经典作品觉得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阅读代沟”的存在。比如《傅雷家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童年》等,一批在他们的父辈看来是“人生必读书”,轮到孩子们来读,因其成长时代背景完全不同,难免在阅读兴趣和理解上会受到影响,阅读体验大打折扣。
不少家长也对记者感慨,在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时,家长们也不能强势地给孩子“塞书单”。就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日前也公开表示,所谓“经典”往往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取向。即便同一时期,大家各自心目中的经典,也已经高度分化了,很难再有“一统天下”的阅读趣味。
阅读经典绝对必要,但也应观照当下兼顾个性
“不读《小王子》的,就不是地球上的正常人!”近日一则商业广告语,让陈平原惊讶不已。他认为,经典的阅读,是极富个性化的选择。陈平原承认经典具有“弹性”,阅读的趣味不能狭隘地关注在某一些书目上;但也不主张撤掉所有藩篱,任凭学生自由裁断哪些书目值得品读。
在不少语文教师眼中,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对孩子成长来说很有必要。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王希明认为,经典作品经历了时间的检验,是凝聚人类智慧的最优秀作品, “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的入口,读名著相当于进入那些最杰出人物的个人世界,与他们进行思想的碰撞”。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郑桂华特别提及,进入语文教材的经典作品,对孩子的语言品质、思维品质、价值观形成等,应具有“以一抵十”的作用。
2020年4月,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保尔·柯察金的成长故事启发学生们在艰难困苦中如何战胜敌人、战胜自己,应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其中传递出的价值观和优秀品质,更值得学生们学习和思考。
也有部分专家认为,所谓“经典书目”并非一成不变,时下,新的经典作品不断涌现, “整本书阅读”体验也可以“有所挑拣”,从符合自己阅读兴趣的书读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举例说,像《哈利·波特》等作品,应该会成为青少年文学、魔幻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也是学生们喜欢的作品,完全可以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入门读物。
没有学生不爱读书,要在合适的时间给合适的书
总体而言,谈及阅读文学经典著作,不少学生直言“很难”。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朱康觉得“很正常”:“年轻时,有意识地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朱康说,当“整本书阅读”已经作为特定的学习活动来说,学生所能获得的愉悦应该是在于克服“阅读之难”后的成就感。
不可否认,弥合“阅读代沟”,帮助青少年跨越各种阅读“障碍”,是如今语文教学界须直面的一道新考题。
“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不喜欢你给他的书。”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希贵揭示了一个显而易见、却易被忽略的道理——引导孩子们走近经典名著,要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书目。
作者:张鹏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图源:建平中学语文教师钟意菁、学生王秋懿拍摄(除署名外)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