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古装电视剧泛滥,看完大家总有个疑问:女演员们的嘴唇涂那么红,难道那个时候就有口红润唇膏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古代就已经有了口红和润唇膏,不然哪里来的“点绛唇”?
那么,你知道古人是怎么涂口红的吗?
美女如花,写诗夸她
话说当年,江南的初春时节,风里少了清冽,多了那么一丢丢的春意。沉寂了一冬的树又开始了它的表演,花蕾在枝头吐绽,惹得行人纷纷下马观赏。
树上的花美,但是在南朝才子江淹的眼里,树下明眸皓齿的赏花姑娘更美。江淹看得痴迷,忍不住作诗赞美:
咏美人春游诗
江南二月春。
东风转绿苹。
不知谁家子。
看花桃李津。
白雪凝琼貌。
明珠点绛唇。
行人咸息驾。
争拟洛川神。
你要问江淹是谁?“江郎才尽”这个成语听过吧,他就是那位“江郎”。
相传江淹曾在梦中,遇到一位神仙。神仙送他一支五彩笔,叮嘱他收好,从此不愁文赋。果然,这之后江淹文思如涌,"梦笔生花"的典故也由此而来。
黄山风景区有一处著名景点就叫“梦笔生花”。
然而有一天,他在梦中见到前朝文豪,把彩笔讨回了。失去了这支笔的江淹,文采大不如前。这就是“江郎才尽”的典故。
扯远了,江郎的故事都是传说,让我们回到上面那首诗。江淹赞颂春游美女的诗中,“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二句最为出名。
五百余年后,南唐诗人冯延巳,也经历了一场春日中的旖旎情思。为了博得佳人一笑,他特地编了首新曲。借用江淹的佳句,把新作命名为《点绛唇》,这个词牌也就此流传开了。
荫绿围红,梦琼家在桃源住。
画桥当路,临水双朱户。
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
颦不语,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
“口脂”分色号,唇妆有讲究
江淹的大作中之所以写到了“点绛唇”,是因为当时刚好流行涂“口脂”。
口脂跟现在的唇膏类似,在过去并不仅限于女子专用,涂在嘴上也不是为了臭美。
最早的“口脂”是用牛髓、牛脂等动物油脂制成的,涂在嘴上可防止嘴唇皴裂。唐朝的时候,每到冬天,皇帝就会把“口脂”作为越冬物资,赐给百官;边陲将士的军需品中,口脂也赫然在列。
北魏《齐民要术》中记载,动物油脂中加入香料凝固,用青蒿、朱砂调色,就可以做出色香具佳的红色唇膏。
唐朝时人们对唇膏进行了改良:用不易腐坏的蜡替代动物油脂;除了朱砂,也用紫草作为原料,制作紫色的“口脂”。
口脂在古代并不是女子的专利。魏晋时期开始,男性也有喜好化妆、使用口脂的。到了唐朝,每逢腊日,唐皇都要赐下面脂和口脂。据说那会儿为了方便男性使用,还研发出裸色口脂。
口脂的颜色,也有不同的花样,唐朝时就出现了很多不同的颜色,比如朱色口脂、紫口脂等等。它们或者被存储在管状容器里,或者被存储在蛤蜊盒里。
此后由宋朝到明清,紫茉莉、蔷薇、玫瑰,以及丁香、沉香等香料,纷纷加入了“口脂豪华套餐”中。
在古人的美妆秘笈里,“口脂”分色号,只不过是初级阶段。从汉朝到清朝,唇妆也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
曾有人统计过,古代女子化妆大致分为七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最后一步,才是涂口脂。可见唇妆,在以前属于压轴技能。
汉代的唇妆比较自然,也只是淡淡地涂上一点。早些年有一部电视剧《汉武大帝》,里面王美人等后宫女子的唇妆就比较有特点。
唐代还出现过一种“泪妆”,女子们拿一种“乌膏”把嘴唇涂黑,完全失去了原来的肤色,呈现一种啼哭之态。
不过,可能由于最终呈现的妆容太丑,引起其他人不适,没多久“泪妆”就不再流行了。
不光口脂流行,《点绛唇》这一词牌,也成了文人的钟爱,最宜寄托情思、赠送佳人。古时常用红艳的樱桃,来比喻美女的红唇,所以“点绛唇”也叫“点樱桃”。
点绛唇,又名十八香、点樱桃、南浦月。此词牌常见寄托情思及爱恋之作,也有伤春、抒怀、咏物等多种题材。
相思爱慕、抒怀咏物样样行
说起《点绛唇》,就不得不提到命运多舛的才女李清照。她也有过顽皮羞涩的少女时代,一首《点绛唇》就是她在青年时描写的自己。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荡秋千嗨到出汗的少女李清照,见到有客人来,急着躲避,但又被好奇心驱使着,假装去嗅枝头的青梅果子,偷看客人。除了相思爱慕这一类的脂粉题材,“点绛唇”也有很多抒怀咏物的佳作。
南宋诗人王十朋,选了丁香、竹、茉莉、兰、梨、海棠、牡丹、荼蘼、莲、水仙、菊、桂、含笑、蜡梅、芍药、梅、瑞香、檐葡共十八种草木,以“香”冠名,以花喻人,撰写了一系列“点绛唇”。也因为这十八首作品别有新意,“点绛唇”有了“十八香”的小名。
其中有一首咏丁香,最为后人称赞: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
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
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综合自博物杂志、中国之声、中国新闻网
图片:文汇报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