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奥运会跳水项目中,一个刚满14岁的广东女孩全红婵惊艳了世界。
备战奥运会还不到一年时间,一时间“天才”“奇迹”各种赞誉向她迎面扑来。
就在大家疯狂夸赞全红婵时,广东省队教练何威仪却说:
“希望媒体不要过于强调全红婵的天赋。她是跳水队同龄人中最刻苦的那一个,而不是什么天才或者黑马。”
他没有否定全红婵的天赋,但爱徒心切的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一味地夸奖,过度地神化,对全红婵来说并非都是好事。
要如何鼓励自己的孩子,这位教练的态度,其实可以给很多父母借鉴的意义。
下边这篇文章,讲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态度。
儿子的月末考试成绩出来了,拿到成绩单的瞬间我却大失所望。
原来他最擅长的数学竟然只考了69分。要知道考试之前儿子还信誓旦旦地跟我说,对这次考试很有信心。
我问儿子为什么数学考得这么差?
儿子支支吾吾地回答:“卷子最后一面有两道大题我没看见。”
虽然心里早已开始暴风骤雨,但还是没敢打击孩子,我冷静地安慰儿子:“我就说这不是你的水平嘛!语文和英语不是你的强项,数学可是你最擅长的!”
没想到儿子却极不耐烦地打断我,并把我推出房间:“妈妈,你别说了行不,让我一个人安静会儿。”
看到孩子的不耐烦,我没吱声。
把儿子的数学卷子找出来,我才发现,最后一题竟然有他用铅笔写上又擦掉的痕迹。
我正想质问他。
他却“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哽咽着问我:“妈妈,如果我不聪明了,你还爱我吗?”
01
淡定的孩子
只因为有淡定的父母
我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从儿子出生开始,我就一直信奉“赞扬式”的教育方式。
作为在“打击教育”“贬低教育”环境里成长的一代,我一直活在父母的否定声中。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朋友家做客,别人夸我“漂亮”,还没来得及高兴,妈妈的一句“漂亮啥啊,丑死了”瞬间让我跌落谷底;初中毕业考了全校第三,拿到成绩飞奔回家里报喜,爸爸却说:“别以为考第三你就了不起,考上大学才算你真有出息。”
在这样的教育长大,自卑和敏感就像刻在我的骨子里。
所以当自己为人父母后,我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勇敢。
我发誓一定要用“肯定式教育”,让夸奖和赞美成为他生命中最亮的光。
儿子歪歪扭扭地学走路,我夸他:“你真棒!”
儿子咿咿呀呀地学说话,我夸他:“真聪明!”
儿子狼吞虎咽地自己吃饭,我夸他:“你好乖!”
在我的赞扬声中,儿子健康地成长着。
直到开始上学。
低年级的学习中,儿子确实表现出了一些天赋,特别是在数学学习中,老师也说他脑子转得快。
于是,“你真优秀”“你好厉害”成了我每天挂在嘴边的夸奖。
但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样的表扬不但没有让儿子更加自信,反而让他在自负中走向迷茫。
其实,我早该注意到他表现出的异常:记得有一次,老师在班里表扬一位同学花三个小时背下一篇课文,他回家跟我讲时,语气里充满了不屑;前两天他和同学聊天,我清楚地听到,他得意地跟人炫耀自己每天回家最多做半个小时作业,晚上八点半就准时睡觉。
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我的夸奖不但没有让他自信勇敢,反而让他错误地理解了天赋和努力的意义。
在我的话语中,他对天才充满了向往,在我的称赞中,他为自己不怎么努力也能学会而沾沾自喜,甚至为了讨好我,他努力维持着自己聪明的形象,害怕我会不爱那个真实的他。
后来,我偶然看到一段奥运首金获得者杨倩和妈妈的视频聊天,面对拿到两块奥运金牌的女儿,杨倩妈妈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她温和平静地叮嘱孩子: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
当杨倩的梦想成真,面对潮水一样的掌声,妈妈只是默默做好孩子爱吃的油焖大虾,
甚至在杨倩夺冠后,害怕影响接下来的比赛,也没有给杨倩打过一个电话。
看到如此宠辱不惊、淡定从容的妈妈,我才明白了,是什么成就了杨倩强大的内心。
回想起我那些不恰当的“夸奖式”教育,我真的痛心疾首,后悔不已。
身为母亲,当看到孩子有好成绩时,会特别开心。
很可能不但经常夸孩子聪明,也会进行大肆的物质奖励。
结果,孩子很可能会对自己的天赋沾沾自喜,甚至不能接受自己比别人差。
02
不恰当的夸奖
为什么会有害?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天才”可能是一种极高的肯定,听到这样的夸奖会让她开心,却未必能让她树立良好的心态,正确地认识自己。
生活中,有很多家长怀着真挚的爱去赞美、夸奖孩子,但却因为不恰当的方式,差点拖累了孩子:随便的夸奖,会让孩子丧失对自己的清晰认知。
儿童早期教育鼻祖卡尔·威特在书中写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叫莱恩的小孩,从小在音乐上表现出超人天赋。
他的父母非常宠爱他,动不动就夸他,甚至当着众人的面,说莱恩的水平早已超过了他的老师和其他同时代的音乐家。
父母的夸赞让莱恩陶醉在沾沾自喜中,自认为是天才。
他胡乱改动大师的作品,觉得所有老师都不配指导他。
最终却在狂妄自大中沦落成了一个酒鬼。
莱恩的经历让人唏嘘,但也让我们发现:如果没有用心地观察,客观地评价,随随便便的赞美会使孩子失去自我判断能力。
很多人觉得夸孩子是件很容易事,孩子跑得快一点夸他:“真聪明”;吃饭多一点夸他“你好乖”。
可他们不知道这些随便的夸奖,要么不切实际,要么充满敷衍,一直这样夸奖只会让孩子错误地认识自己。
有毒的夸奖,夸出一个胆小懦弱的孩子
相比于一些父母随口的夸奖,还有一种夸奖给孩子带来的毒害更大。
“你很聪明,但不努力。”
“你很聪明,就是粗心。”
“后面的大题你都会做,就是前面的小题你不认真。”
“死记硬背的科目你记住不,但是动脑子的科目你学得好。”
想想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这些话。
其实说这些的本意是给孩子树立信心,告诉孩子“你只要想就可以做到”。
让孩子可以毫无顾忌地努力,可给人的感觉却是:“仿佛努力跟聪明比起来,是低人一等的。”
过于强调天赋,会让孩子觉得努力是一种耻辱,只有笨孩子才努力,有些孩子甚至为了维持自己的聪明形象,选择主动放弃。
就像日本电影《垫底辣妹》中,坪田老师对男孩森玲司的妈妈说:“只要做就可以做到,这么说是不好的,假设如果做了但没做好,就是证明自己无能了,孩子会越来越消极。”
希望所有父母,别再用这种有毒的夸奖,让孩子忽视努力的意义。
操控式夸奖,夸出一个丧失自我的孩子
一个朋友向我吐槽,自己5岁的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特别虚荣,干什么都要得到夸奖才去做,比如说吃饭,必须要妈妈边哄边夸才能吃完。
周末去她家做客我发现了问题,吃饭时,妈妈是这样哄她的:“大口吃,妈妈最喜欢爱吃饭的小孩儿。”“真乖,不挑食的孩子最棒了。”“你吃的这么慢,我要生气了!”
朋友的夸奖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操控感,“真乖”,“真听话”,“这样才是好孩子”,这些夸奖的潜台词是:你做得好是因为达到了父母设定的目标,而不是超越自己。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为了赢得夸奖,就要迎合别人。
让孩子从本来的 “我想做”变成“我想让妈妈满意”。
操控式的夸奖会让孩子失去自驱力,把别人的认可作为自己的目的并确立自己的价值。
03
与其盲目夸奖
不如恰当鼓励
作为父母,我们都想激励孩子积极向上,给予孩子前进的动力,可很多父母却不知道“夸奖”和“鼓励”之前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表达方式,但,却隐藏着巨大的影响力。与其夸奖,不如鼓励,因为夸奖只能让人心情愉悦,而鼓励会让人充满力量。
对天赋的赞美,不如对努力的肯定。
看到结果的表扬,不如伴随过程的鼓励。
杨倩在获得奥运首金后,妈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孩子拿到奥运冠军,作为父母肯定感到开心和骄傲,但我们也常常告诉她,要平常心看待一切结果。”
正是妈妈平时的教育,才让杨倩拥有良好的心态,“比赛的时候,没有过分想着谁输谁赢,自己差几分这些情况,只是专注于做自己。”
杨倩的那句“只要把过程做好,结果一定不会差”更是让人感触颇深。
不管什么事情,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而对于孩子的教育更是如此。
父母强调过程的意义,孩子才能真正从中得到享受。
让孩子达到父母的期望,不如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让孩子感到,不是你好的时候,我肯定你表扬你,而是无论你怎么样,我都接纳你支持你。
我们给孩子的不仅是做得好时的赞美,更是做得不好时的鼓励,这才是最好的爱。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凯叔讲故事、简单好家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