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陪人看病做成一种职业,是种什么体验?
01
怕父母生病,怕孩子生病,怕自己生病……
面对疾病时的那份焦虑、窘迫和无助就不用说了,仅是想到去人头攒动的大医院里挂号、排队、走流程都够让人头疼。
近日,抖音、微博上的一则“90后职业陪诊员”的视频火了,点击量高达600万,视频中,西安一位女生,陪着患者看病。看起来岁数较小的小宇,已经当了2年的医院陪诊员。
该女生说道,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客户挂号取号、陪同看病检查、取药等,主要针对老年人和对西安医院不熟悉的人,两年陪诊了快200人,一天最多跑4、5家医院,半天可收费200元,全天则是300元。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服务。一时间,在医院跑腿的职业陪诊人,堪称十级孤独患者的福音了。
其实陪诊师并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职业,早在10几年前,不少医院为了改善病患的就医体验,曾在医院内设立过类似“陪诊员”的岗位。但因为“医托”“黄牛”的存在,让陪诊员的工作开展难度变大,且医护体系内并未把这一岗位系统化,导致陪诊师的职业发展十分缓慢。
02
将陪人看病做成一种职业,到底是种什么体验?
知名健康博主“黄圆媛医师”在微博发帖称,医院的楼越盖越大,各科室分得越来越细,看病检查拿药有时候要走好几层,老年群体看病出行确实存在困难。特别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有这样的陪诊服务能省去很多麻烦。
同时她也提醒,这样的服务性行业还是需要有监管的,要避免不法分子钻漏洞。
也有不少的网友跃跃欲试,“这份职业适合我”!
来自西安的卢先生,2020年4月,从国企离职后,他转向了职业陪诊人,在他看来,职业陪诊人不单单是为了解决就医难的问题,更是“放开三胎、老龄化严重”社会环境下的必需品。
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必然存在着各种的问题。陪诊的动作如何标准化?怎么不被人当成黄牛?以及,同行们的要价不一,根据病人的着急程度去要钱,充斥着一种“看人下菜碟”的感觉。
陪诊怎么能更长期地干?卢先生计划的是,建立一个陪诊平台,就像跑滴滴一样,专业的人可以跑陪诊。
他相信,什么时候陪诊平台规模化了,大家对于职业陪诊人的偏见就消失了。
“我是一名职业陪诊,一句话介绍我的工作性质就是代替患者排队。”
卢先生自述了自己工作的模式。
做举个例子,一个要做CT的患者,在一家三甲医院排队预约普遍需要两个小时,预约成功后在核磁共振门口还需要排队,也需要一个小时,对患者来说非常耗时间。
即使现在医院智能化,挂号取号不需要排队了,但是很多老人看病都要刷医保,不能智能支付,所以每家医院的医保窗口也是排着大长队,人特别多。
而我,就是在医生开了检查单之后代替患者排队的人,在医保窗口代替老人排队刷医保的人。
但我们的工作任务,并不是仅此而已。
陪诊的优势就是能根据我们的专业知识,第一时间帮助患者准确地看到他们该看的科室和专家,既不耽搁病情,也能让他少走一些“弯路”。可以说,我们最大的作用是用最短的时间,帮助患者约上专家号,提早知道病情。
每个医院的情况都不一样,刚成为陪诊的时候,还是挺曲折的,我自己也走过很多的弯路。
陪诊的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我给客户陪诊,上午帮他取了号,因为医院人特别多,等他看完拿到化验单的时候已经中午12点了,所以我上午就取了个号,陪着客户等,到叫号的时候再把他带到科室去等医生看病,白白浪费一上午的时间。
所以想成为一个陪诊,并不是单纯每天排队挂号、等位领药就足够了,需要做很多的功课。
我需要了解各个医院的布局情况,需要知道每个医院的特色在哪。我得知道抽血在哪抽,做CT在哪做,做核磁控阵、超声波、心电图都在哪,我都得做好功课。
陪诊行业的标准规则,也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比如陪诊员需要提前多久到,应该如何与客户交流沟通,客户做检查之前,要提醒他们做什么,要有一些提前的预判,例如抽血之前要空腹等等。
03
老人需要陪诊,多是亲属不在身边,年轻人则是不愿麻烦人。对他们来说,花费一两百块钱买到的服务,不仅节省时间,也避免了欠人情,更重要的是一份心理安慰。
打麻药、做CT,一些检查要求有人陪同,这是年轻人找韩立的原因。还有一些人害怕生病,更不愿独自看医生,也会找他陪诊。
有个女孩要做核磁共振,又有轻微的幽闭恐惧症,她在检查开始前叮嘱韩立,一定要在外面等着,一刻都不要离开。后来女孩出来,紧张得出了汗,形容“躺在机子上就像进了棺材,太害怕了”。
有个程序员连续加班一周多,突然心跳加速、心慌气短。他怀疑自己心脏出了问题,紧急挂了心脑血管内科,希望苗宇陪同。在做了验血、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后,医生告诉他,多注意休息、少熬夜、多运动,没什么大问题。这时,他才放松下来,“以为自己要死了”。
与老人不同,年轻人只需要“旁边有个人就行,服务态度好就行”。这个人不能太近,不需要主动聊天,不需要他了解病情到底如何,更不需要触及隐私。职业陪诊人韩立形容这是“被关心的假象”。
一位大学生腿脚受伤,韩立带他复检、换药,接触了几天,两人也没什么话题。韩立猜测,这个男孩也许是外地生源,也许不愿让父母担心,也许过于内向没什么朋友,但他都没开口问,担心戳到痛处,也怕引起反感——在第一次聊到学校时,韩立就遭到了拒绝。后来陪诊结束,男孩也删了他的微信。
陪诊3个月后,韩立慢慢摸清了如何与客户相处。年轻人喜欢独处,就不要打破那份距离,如果对方不开口,尽量不要挑起话题,“应该像一杯温开水一样,刚好能喝下去就很舒服”。
根据官方数据,我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在2018年达到83.08亿,2019年达到87亿人次。很多人觉得,陪诊是低频刚需服务,但在目前,这一行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人说:“如果将来能做成像外卖打车平台一样,患者会体验更好的医疗服务,医疗资源也会利用更充分”。
对于这样的新型职业,你怎么看?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文化人才在线、知乎@陈皮网·chenpe、三联生活周刊、“后浪研究所”、中国新闻周刊、北京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