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交通大学作为首个试点军事接管的高校,由时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陈毅、副主任粟裕签发两个“第一号令”。从此,这所历经沧桑的高等学府,进入了随新中国高等教育同发展的征途,开启了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历程。
日前,“与党同心 与国同频”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文献实物展开幕,200余张珍贵历史图片、100件实物珍档、10余段音像资料等亮相,带领观众穿越百年时光,全景式展现上海交大党组织如何从无到有,从弱走强,从铸就“民主堡垒”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领导核心的历程。
1926年8月,中共早期革命家、校友侯绍裘致柳亚子手札。
此手札是1925年8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交大校友,共产党人侯绍裘在上海主持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时写给柳亚子的,希望柳亚子施以援手,暂借百元,以作党部的革命活动经费。信中多用革命暗语作掩护。如“店中”指的应是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中的中共党组织;“流氓敲诈”指的是国民党右派分子或军阀孙传芳势力的迫害;“店东”指的是上级党组织;“搬家”指党组织转移至安全地点。
解放战争时期,用于爱国民主运动预警的大铜钟。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当局镇压青年学生爱国运动,交大进步学生在党总支和学生自治会领导下,组织负责校园安全的纠察队员,用拉响铜钟,发出预警信号的方式紧急集合学生,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局,动员学生参加学生运动。
这口铜钟,造型美观,重近200斤,铜质含量较纯,钟声宏亮雄厚,音频极高,加之吊装在较高的木制小塔楼之上,钟声传播速度快,距离远,预警效果较好。在1947年“红五月”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党员、交大革命烈士穆汉祥石膏像。
经过70年的岁月,白色石膏已成暗灰色。这座石膏像的主人是中共党员、交大革命烈士穆汉祥,他牺牲时年仅25岁。穆汉祥曾说:“我愿化为泥土, 让人们践踏着走向光明的前方”,他用鲜血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大学首任党委书记李培南在抗日战争时期使用的望远镜、军用皮包。
李培南的革命生涯,绝大部分倾注于党的干部教育工作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宣传。他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党务工作和政治工作领导干部,又是延安时期以来就被战友、同事和年轻学生公认的“红色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华东局党校副校长、交通大学首任党委书记、代理校长。1952年大规模院系调整期间,李培南在上海交大组织落实华东地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设置方案。交通大学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下,由之前“理、工、管”为主体的工业大学,调整为“机、电、船”为主的多科性工业大学。
他在晚年所撰写的《自书生平实录》中这样写道:“在交大的二十个月回忆起来,还是很值得纪念的,至今该校在纪念校庆时总是邀请我参加。”
这是1957年7月4日,高等教育部部长杨秀峰、交大党委书记兼校长彭康等关于西迁问题讲话的钢丝录音带。
录音时长120分钟左右。因以钢丝介质作为载体,深藏年久,迟迟未进行整理导出。此次展览获得上海音像资料馆的技术支持,从而使六十多年前的录音原声得以首次对外公布。
从复原的录音中可以听到,彭康做了略带江西萍乡乡音的发言,“希望我们大家今后本着互相团结一致,在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把我们学校办好,把上海这部分,把西安这部分,两部分都要办好。”
这是上海交大档案馆馆藏彰显“西迁精神”的代表性珍贵声像实物之一。新方案制定“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地,两部分为一个学校,一个系统,统一领导”的基本原则。
据悉,本次展览时间为6月29日至11月28日。
以一手的实物原件为展示重点与亮点,辅之以视频、音频、VR等多媒体手段,立体化地呈现各个历史时期党组织在交大的峥嵘岁月以及带领交大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此次展览旨在引导广大师生从交大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
上海交通大学一贯重视对自身宝贵的党史校史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宣传育人工作,已经编辑出版了《上海交通大学史》《民主堡垒》《青青犹在》等一批重要的党史校史成果。
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学校还启动了“交大百年党史编纂和文献整理工程”。通过组建领导机制与编研队伍,搭建党史资料征集、学术研究、服务宣教的综合平台,规划10年到15年时间内,全面整理与系统研究交大党史,力争源源不断地推出质量上乘,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成果。此次举办的党史文献实物展就是“百年党史编纂和文献整理工程”的先声与预热。
作者:储舒婷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