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周捷数字实验室打造的超大翼展数字互动装置“飞行鹤”。
在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印象城,途经者绝不会错过一只振翅跃起、俯瞰城市的巨型“银鹤”。这只巨大的不锈钢“飞行鹤”,其实是一件翼状机械动态装置雕塑作品。它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数字艺术家张周捷和他的团队耗时两年多打造,重达1.5吨,翼展13米,创下世界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飞行动态数字装置纪录。该作品融合鹤的形意与装置机械原理,同时通过计算机算法这一具有前瞻性的创作媒介进行艺术创作,让雕塑实现了“造型可变”。
从数字艺术到人工智能艺术,不仅是设计界的一种趋势,也成为高校研究团队的关注重点。日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成立“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致力于艺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学科应用研究。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走出象牙塔式”的尝试,一只“鹤”能扇动多大的产业价值,令聚拢而来的创意团队期待不已。
把技术“藏”入生活,让人们更好地生活
设想一下,当传统餐厅遇上人工智能,将带来哪些颠覆性的设计?是全部实现无人化,由机器人提供服务;还是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通过创意设计改变餐厅的供应方式,让顾客对菜品结构、分量乃至制作过程一目了然而后精准点单,减少浪费的同时提升到店体验?这是同济大学副校长兼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经历的真实设计案例。“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被人工智能淹没的时代,在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如果简单将人工智能理解为无人化,或许是一种对技术的误读。”在他看来,将人工智能引入设计将会提供一系列新场景,而这个新场景应当把技术“藏”到生活中,从而让人们更好地、更有尊严地生活。
娄永琪说,艺术是一种需求,人类的精神需要通过艺术来启蒙,而设计是一种潜力,它用来改造社会,具有改变的力量。“我们之所以将学院定名为设计创意学院,就是刻意把艺术和设计分开,更多地把设计和创新相联系,而不仅仅停留在艺术层面。”
人工智能时代呼啸而来,娄永琪说,引入人工智能,可以让设计得到再次“启蒙”和“唤醒”,这也是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建立的初衷。这个新成立的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明确了三步走计划:第一步,通过艺术家、科学家的合作探索明确人工智能艺术的概念和边界;第二步,搭建实验室平台完成技术突破,打破技术壁垒,让更多艺术家走进智能创作行列;第三步,搭建孵化平台,让更多的创意设计作品实现产出和孵化。
一言以蔽之,这不是技术或艺术的“自我欣赏”,融入市民生活、创造可感可知可及的艺术产品,以及由此牵引出新产业,日益成为业内新共识。
好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将会是跨界合作的结晶
如果说过去艺术家的创作从画草图开始,那么,如今在技术赋能下,创作的延展性大大拓宽。张周捷说,数字艺术家会利用算法来创作造型,让数字雕塑实现造型可变,而人工智能艺术作品的技术性和延展性会更强。
张周捷也是同济大学这一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发起人之一。他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多呈现在视觉层面,而人工智能艺术完全可以有更多可能,比如雕塑、装置、行为艺术等。而未来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无论在技术难度还是感官效果上,都可能超过这只“数字鹤”。
“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形成以后将不再受创作者控制,它可以自己适配,可以跟观赏者共鸣、互动,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张周捷说,目前人工智能之于设计,更像是一个黑盒子,“从输入到输出结果,中间没有必然逻辑性,它有自己的认知体系。”就像相机发明前,人们难以想象何为照片,当下人们也难以想象一幅人工智能艺术作品的“庐山真面目”,因为算法将通过深度学习不断更新迭代。
正因如此,人工智能艺术的准入门槛更高。“人工智能艺术家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审美、艺术观念和艺术涵养,还要有很深的技术储备、技术理解和洞察力,甚至还需要有哲学的思考力、思辨力。”张周捷深切感觉到,好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将会是艺术家与科学家、算法专家跨界合作的结晶。
作者:吴金娇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顾军
图源:受访方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