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情、不同学科的学生,该如何让思政课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前举办的闵行区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上,闵行的思政教师们围绕思政课改革创新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共探如何让思政课程真正入脑、入心。
用好小故事,悟透大道理,贴近学生开展教学
“在现实教学中,作为思政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其实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我们学校就建立了由道法老师和班主任老师共同组成思政教学共同体,每周共同集体备课,研究学情,设计教学,因材施教;甚至打通班会等班级活动和思政课教学,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更好地让学生真思考、真行动。” 马桥复旦万科实验学校副校长,思政教师梁洁坦言,要实现知行合一,很重要一点是要充分了解学生,基于学生真实的问题或困惑开展教学。
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德育主任朱林英认为,要让思政课内容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创新教学形式,要结合学科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探索不同的方法和路径,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社会,带着答案返回课堂,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
“思政课要立足大时代、找准小切口,要用好小故事,悟透大道理,结合当今社会青年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和贴近生活的故事情景切入教学内容,通过议题式教学等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闵行中学思政学科教研组长周莺说。
闵行区教育学院高中政治教研员陈春辉认为,政治教师首先要有坚定政治信仰,对学科的教学内容有高度认同感,理直气壮的上好政治课,把理论讲彻底、把道理说透彻,引导学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把个人理想与为党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院长许瑞芳表示, 教师要了解学情,理解新时代学生的学习形态,在思政课中实现有效教学,要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如当下就应该把党史学习教育内容恰如其分地融入思政课,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在知识的教授中传递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价值,促使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每一次行走都有收获
在闵行教育系统,对于学校思政课的创新有着诸多有益尝试——借助市师资培训中心、市教委教研室、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专业科研机构力量,聚焦教学重难点问题,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和课题研究,让思政教学更有“亲和力”;举办“行走美丽小镇”青少年红色研学实践活动,让思政课“行走”起来,学生们用脚步丈量历史变迁,在行走中感知时代发展;通过举办中学生辩论赛、模拟联合国、走进人大和政协等主题和社团活动,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关注社会,培养家国情怀……
从校内到校外,闵行的思政课建设在一体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在闵行区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上,300多名闵行师生集聚一堂,共同见证“闵行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成立、“闵行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专家指导组受聘、“闵行区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实验基地学校”授牌、“青春打卡·寻访家门口的红色地标”暑期研学活动启动等一些系列创新举措的开启。
在马桥复旦万科实验中学,“行走中的思政课堂”围绕马桥、上海和中国三个维度,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和红色资源等四个主题,设计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学科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与相关场馆、企业等社会实践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做到每个基地有专业“双导师”,即基地讲师和校内教师,形成活动前主动探究、活动中任务驱动、活动后成果展示的活动流程,丰富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让学生的每一次行走都有成长的收获。
闵行区实验小学从上学期开始尝试推进“课程思政”实践,开启“党史进课堂,师生共成长”课堂教学系类研讨展示,将党史教育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形成协同效应。到目前为止,已有道法、美术、语文、音乐和自然等五个学科参与了展示研讨。
闵行区教育局副局长王维刚表示,未来闵行将全面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创新方法手段,采用探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重视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衔接。同时,还将加强师资培训,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思政课建设中来,培养一批能讲、会讲、善讲的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
作者:王星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闵行区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