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26日17时,《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前49集稿件在趣头条、新浪上海、百度上海、腾讯上海、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总点击量5.14亿余次,点赞数78.7万余次,评论数6.5万余条,转发数51万余次。近15日关注度最高稿件为《戴广坦:爱上中餐的法国厨师》,点击量近860万次
今天是一个特别日子:上海解放72周年纪念日。以全新视角再现上海这座城市的红色底蕴,百集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增推六集上海解放特辑,从今天起开播。
这部系列短片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首次从在沪西方人的视角切入,采用全英文史料,通过外交官、新闻记者、医生、商人等一批代表人物的讲述,正面、客观、独家呈现中国共产党管理上海经受住执政大城市初考验的故事,为这座城市的红色印记、红色故事再添生动注脚。
“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有一些往事历久弥新,理应被更多人知晓,每一位年轻人也都会铭记于心。”这部系列短片在学术界引发关注,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专家认为,融影音图文资料于一体的新作,对青少年来说是一部生动的党史学习“教材”——这座城市的建筑里、街道上,以及档案馆的史料中所留存的那些珍贵记忆,让今天的年轻人进一步学史增信,坚定爱国情、报国志。
海纳百川的上海,历来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地。今天,这里生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这部上新的系列短片,也将进一步丰富城市故事的叙事方式,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创新探索。
把上海完整交到人民手中的“战争奇迹”,理应被更多人知道
“这一次,我要讲述的,是几乎没有外国人讲过的故事。”担任系列短片嘉宾主持的费嘉炯教授(Andrew Field)是一位具有东亚史学研究背景、已在上海生活20余年的美国人。以“他者”的视角,他讲述的一段特殊的上海城市历史,着实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对于72年前上海解放这一天的讲述。很多国人的脑海中会浮现一张经典照片:1949年5月27日,10万解放军,不入民房,露宿街头,被称为是“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第一份厚礼”。
在短片中,费嘉炯为了还原上海解放的“场面”,不仅实地考察了苏州河两岸两军对垒的历史地理状况,还援引当时生活在苏州河沿岸河滨大楼居民留下的笔记。美国报人比尔·鲍威尔在河滨大楼寓所亲历苏州河战斗,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在外滩亲眼看到解放军进攻黄浦公园不入外滩大楼,在南京路上亲见解放军睡在人行道上,发出由衷赞叹并记录在其战地笔记中。他们见证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军政全胜,把上海完整交到人民手中的“战争奇迹”。
短片通过更多在沪外国人的讲述,辅以丰富史料和资料影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在于人民的拥护,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
“上海解放的这段历史,理应被全世界更多人知道。”沪上知名历史学者、长期从事近现代历史研究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直言,“胜利之师睡马路,西方媒体对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更是佐证了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瞿骏认为,这部系列短片打开了党史研究和党史学习的全新方式。关于党史研究,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古今中外法”的精辟观点, “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在瞿骏看来,把握好历史的时空感,用好 “彼方”的史料,有助于进一步丰润对上海解放这段历史的理解,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深化。
全英文史料提供全新视角,让更多青少年感悟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
今天起开播的“上海解放特辑”总共六集,从上海解放前、在沪西方人记载下的国民党执政末期的乱象,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接管上海后克服万难、积极建设新上海、并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成就——整部系列短片一气呵成、清晰呈现“外国人所见证的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人民城市的初心”。
“对年轻人来说,这是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徐剑说,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从72年前上海解放时的平稳过渡,到如今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发展是我们百年大党历史的一部分,引导更多年轻人精读这段历史,把上海这座城市的故事讲给今天的90后、00后听,要有新内容、新角度、新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系列短片采用全英文史料,包括当时《纽约时报》《每日镜报》报道,美联社、路透社电文,还首度集中使用在沪发行的英文报刊如《字林西报》《密勒氏评论报》的新闻报道,以及当时驻上海外交官及亲历者的回忆录、日记、未出版口述史等。
当时的在沪西方媒体人究竟是如何评价他们初次谋面的共产党人?“上海解放特辑”主创团队导演王向韬告诉记者,上海解放时的《字林西报》《密勒氏评论报》等西方报刊原件,如今还留存于徐家汇藏书楼等上海诸多图书馆的馆藏之中。所以,片中有一集的主题就是《第一印象》,带着大家走进徐家汇藏书楼,翻开史料,呈现当时在沪西方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第一印象的真实记录。“档案馆的史料不仅供学者研究使用,我们也希望通过一种新的方式,让这些史料重新‘活’起来,尤其是让青少年走近它们、看到它们。”
上海财经大学党校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曹东勃直言,借助他者视角来认知自我、并进一步深化文化自觉,这部系列短片完全可以被视为青少年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们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学习、生活、工作,每天身处其中,虽然习以为常,却未必完全自知、自觉。”而历史是一面镜子,在中西史料的相互印证中,青少年可以更清晰地感知一座英雄城市的精神品格、红色基因,感悟百年大党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
以世界格局、世界情怀讲好中国故事,让受众“不仅听得见、还要听得懂”
实际上,在“上海解放特辑”推出前,《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百集融媒体产品,就以100位在沪外国人每天讲一个故事的方式,分享他们在中国、在上海生活工作的所闻所见所感,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呈现城市建设的进步与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
截至5月26日17时,《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前49集稿件在趣头条、新浪上海、百度上海、腾讯上海、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总点击量5.14亿余次,点赞数78.7万余次,评论数6.5万余条,转发数51万余次。近15日关注度最高稿件为《戴广坦:爱上中餐的法国厨师》,点击量近860万次。
曹东勃说,如果一以贯之地观看,不仅会读到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历史,也会从该部系列片的诸多老外口中,听到“机遇”“创新”“开放”“包容”“便捷”等词汇的高频出现。
比如,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总经理、澳大利亚人肖瑞强就在片中现身。每当看着外滩的人来人往,这位老外的“观感”是:人们在历史和现代商业的交融中穿行。“我在中国的经历让我相信,中国政府把人民放在心上!”同为在沪工作的德国人,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副总经理高查克则说:“如果有外国人来,我会建议他们到外滩和陆家嘴看看,再到中共一大会址所在的新天地区域看看,感受当时中国人勇敢、自由,想要将中国变得更好的精神。”
由此谈及《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及此次上新的上海解放特辑,徐剑认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第三方视角”有着特别的意义:用与众不同的表达,让中国故事讲得更加立体、全面。
“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国际化的元素体现在这座城市的文脉中,是海派文化的组成。”在瞿骏看来,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世界格局、世界情怀,真正让受众不仅听得见,还要听得懂,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以崭新的对外传播视角,开辟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渠道,这是一次有益的探索:通过文化符号解码,推动激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方式。”曹东勃认为,借由“他者”视角,呈现这座城市不为常人所见的“侧颜”,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价值认同: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
作者:樊丽萍 姜澎
编辑:施薇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