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市教委等十部门就本市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提出实施意见。其中明确,到2025年,基本实现学校校舍建设从行政班教室向学习空间延伸,教育装备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从共性标配向个性定制延伸,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大规模因材施教,推进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学习和高中教育数字化转型,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四有”教师队伍,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形成本市普通高中学校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的发展局面。
改善学校校舍条件,满足育人方式改革需要
按照“学生为本、分类建设、集约共享”的原则,分类改善普通高中学校空间布局和办学条件,因地制宜整合校舍资源,满足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需要。
《意见》指出,将编制《上海市普通高中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试行)》,新建普通高中学校按照建设标准规划建设,根据实际需求增加选配用房建筑面积,严禁降低新建普通高中学校建筑面积标准。
现有普通高中学校积极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大力推进改建、扩建项目,满足高考综合改革与课程改革的需要。
此外,从有利于促进德智体美劳出发,兼顾学生在校生活,有效改善学生生活条件、办学条件。重点推进学校体育馆、地下停车库、多种学习及生活空间建设。
新规划普通高中学校按照标准配建体育馆,已建学校可新建或改扩建体育馆,利用地下及半地下空间增加室内体育用房;新规划普通高中学校按照标准配置地下停车库,已建普通高中学校可增建地下停车库,探索建立地下停车库对外开放和共享管理机制;按照走班教学和学习方式变革需要,建设体现学校特色,将学习资源、教育装备等融为一体的个性化学习环境。
提升学校教育装备水平,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
《意见》要求,编制并印发《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教育装备配备指南(高中分册)》,新建普通高中学校遵照执行。现有普通高中学校要积极建设学习空间,完善教学设备配置,满足高考综合改革与课程改革的需要。加强教育装备产品采购、验收等环节的管理,确保安全、优质的装备产品进校园。
未来,高中学校将逐步提升个性化学习空间配置水平:
根据空间布局特点,适应空间功能需求,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材料和应用软件,按照《上海市普通高中学校学习空间装备建设要求(试行)》,重点推进以下学习空间建设。
推进学科教室建设:学科教室要基于学科教学,建设成集课堂教学、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办公、学生阅览及学科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教学场所。
推进创新实验室建设:创新实验室是学校实施选修课程和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及创新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要建设成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灵活的空间组合、先进的技术装备、真实的情境模拟、支持学生深度学习的学习空间。
推进微实验室建设:微实验室是基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特长发展需求,提供学生个别学习和开展课题研究的微型学习场所。
推进数字化学习空间建设:数字化学习空间是依托各种信息技术,以高效互动、资源丰富、技术先进为特点的智能化学习环境。要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个性化学习和精准教学。
推进图书馆(图文中心)建设:图书馆(图文中心)要建成集文献资源信息中心、教学支持中心、师生活动中心、对外服务交流中心、教育教学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学校图书馆。
推进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学校要利用走廊、门厅、餐厅、宿舍、体育场、草地等场地设置非正式学习空间,供学生开展个别化学习、小组学习和体验式学习。
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大规模因材施教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育形态,实施信息技术支撑的多维度数据采集,基于适性评价,推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依照《上海市普通高中学校信息化建设要求(试行)》,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建构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
培育教师运用智能技术创新教学的意识、理念和能力。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网络价值观和网络安全意识,培育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学习、解决问题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强化校长等学校管理人员利用智能技术治理学校的能力,提升信息化教育意识、信息化决策与规划能力、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信息化评价能力等。
营造适合师生广泛应用、符合技术发展趋势的教学环境,促进教与学流程的重构再造,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完善上海市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强化学习承载功能,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支持多媒体交互教学、教师协同备课等应用场景,实现伴随式数据采集和挖掘应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建设有机融合,满足各学科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支持信息化环境下的理化生实验教学、在线虚拟实验教学等,使学生在沉浸式、实验式、交互式学习中获得体验。
构建市、区、校三级教育信息管理体系,促进教育数据共享、开放和应用。统筹规划和建设学校信息化应用基础平台,优化和再造学校教育管理与服务流程。推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设,融通各类学生评价数据,为每位学生描摹“数字画像”,为促进个性化自主学习、因材施教提供支撑。
改善信息化基础设施软硬件条件
构建全面支撑教育教学的云、网、端一体化信息化基础条件。为普通高中学校提供统一标准的教育云服务,满足学校对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使用需求。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学校网络建设,实现教师与学生一人一移动终端和获得泛在学习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探索实施校园物联网建设,实现教学数据的伴随式、无感知采集。建设校园数字广播系统、数字校园电视台以及校园智能安防系统。
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组织体系与运行制度,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形成网络安全规范化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职能与岗位,加强经费保障、规范购买服务;健全信息化立项管理、运维保障和应急处置机制。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高水平师资保障
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深化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系统、科学、完备的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体系,全面落实《上海市普通高中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求(试行)》。
各区和学校在编制配置总量中,配足配齐学科专任教师,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和生涯发展指导、卫生保健及信息化等方面教师。
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和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双证”管理制度。加大优质师资培养选拔和合理流动的区级统筹,推动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兼职教师管理机制。
围绕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推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开展基于教师需求的系统性培养培训,形成分层、分类、分学科(专业)培训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普通高中教师学术研究和发展制度。
建立普通高中教师与高校、小学、初中等联动机制,形成学段间教师的合作伙伴关系。讲好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故事,弘扬教师精神,展示教师风采,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教师师德档案制度。
提高教师学校作业和考试命题设计能力以及具备承担国家级教育考试的命题、阅卷、面试、考官等工作的能力,提高教师信息化教育的素养和能力,扩大教师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和访学进修,全面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把提升专业素质能力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鼓励普通高中学校教师赴支援地区支教农村学校任教,鼓励优秀青年教师交流轮岗,在教师职称评审、推优评先方面给予倾斜。探索建立教师师德荣誉等级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凸显绩效激励导向,落实学校绩效工资分配自主权。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进一步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工作机制,把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依据。切实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教师模范带头作用。完善教师工资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动态调整教师绩效工资水平。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全面培养体系
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与教学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切实推进《上海市普通高中学校课程与教学建设要求(试行)》。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把立德树人融入普通高中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育,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凸显思政课关键地位,发挥学科德育功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严格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推进学校课程整体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开发跨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等,开展个性化学程设计与教学实施。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创造力,完善选课走班教学,统筹推进学分制管理、区域课程管理平台建设与使用。
进一步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设,将学生发展指导融合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帮助学生更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在生涯规划上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学校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体系,组建专兼职导师团队,重点加强选科与选课指导,尊重学生选考组合,有序推进选科走班教学。
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学生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评价。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深化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应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劳动教育,制订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开展丰富的劳动实践项目。
和扩建。各部门要协同配合,整体提升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水平。
作者:张鹏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