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新时代中国青年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勇担青春使命。
鼓励更多青年学子从身边的榜样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每年在全市高校中组织开展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表彰树立一批优秀典型,在全市大学生中形成示范引领。日前,“2020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及“2020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揭晓。
在五四青年节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优秀大学生,倾听他们追梦青春的理想之声。
推动更多青年学思践悟“真理的味道”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与时代同进步,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一代青年应有的贡献,在高校里,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们正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志化为实际行动,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 许亚云
许亚云是复旦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副队长。身为一名传承红色文化的理论宣讲者,她以带队讲解、微党课、微团课的形式,开展线上线下讲解服务60余次,服务各界参观者近2000人次。
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勉励他们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并对全国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提出殷切期望。
“我们要力争讲好青年故事,推动更多青年主动学思践悟‘真理的味道’,做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承人。”作为一名坚定传承红色基因的青年,许亚云在个人与国家同向同行的奋斗实践中探寻青年的时代意义。
疫情期间,她打造了志愿服务队第一节云游望道旧居线上微党课。在她的引领下,九成的“星火”队员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效应,以极高的热情参加了各类理论宣讲和大型活动,并联合博士生讲师团开发了42门理论课程,为校内校外各界群众开展主题宣讲430多场,听众超2.3万人次。
许亚云还主动将“星火”志愿服务队队员和辅导员、党支部书记的身份统一起来,结合中文学科建设特点,打造主题教育品牌,全面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与四平路街道社区结对共建后,她主动向社区群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讲授涵盖“魅力非遗承国学”等课程共十余门,带领支部累计开展32次活动,服务社区群众近千人。
上海海洋大学本科生 吴志发
听从祖国的召唤,投身军营、绽放青春,这也是当代青年学子爱国报国的一种方式。
“曾有人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2020级本科生吴志发便是如此,他将自己宝贵的五年青春奉献给军旅,收获了一辈子的财富。
五年前,吴志发还是一名大一新生时,便怀揣着一个“兵王梦”。当学校开展征兵宣传时,他没有丝毫犹豫,去入伍,去当兵,去报国!在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连训练中,吴志发科科优秀。凭借突出且稳定的优异表现,吴志发从近600名新兵中脱颖而出,入选海军特种部队(蛟龙突击队)。
在“蛟龙”,吴志发日日接受“魔鬼训练”,经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战尖兵。2018年,他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高强度训练,参加了国际军人比武和侦察兵比武,获得佳绩。
2017年,吴志发两年兵役期满可以退伍,但连队接到要到某海域执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专项任务,他毅然决然决定继续留在部队。因可能面对不可知的危险,他在出发时给家人写下了遗书,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如今就读行政管理专业的吴志发,已下定决心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继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为社会、为他人服务。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本科生 马铭孜
用生命守护祖国边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马铭孜在刚满20岁时光荣入伍,成为了一名边防战士。在两年的军旅生涯里,他驻守海拔近5000米的喜马拉雅山南麓中印边防一线,守卫祖国西南大门。“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我愿把我的满腔热血挥洒在边防线上,让我的身躯长眠在这高原边境上,这将是一名战士的最高荣誉。”这是马铭孜曾写下的请战书。作为部队突击队员,他全程战斗在边防一线,从未退缩。
马铭孜说,男子汉就应该去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朴素的话语中透着清澈和纯粹。短短两年,经过了部队大熔炉的摔打和历练,马铭孜曾经稚气的脸庞刻上了成熟和坚强的烙印。在部队里,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如今他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退伍后的马铭孜,又投入了新的“战斗”。在校园里,他是学校征兵宣讲团团长、退伍军人综合服务站站长,通过现身说法,激励一批批学校青年参军报国,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国防事业。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 梁俊
用青春练就宝贵技能,用匠心构筑强国梦想。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国际)学院2018级学生梁俊不仅好学、勤奋,在同学们眼里,他“身上还有一股子正能量,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场,能够主动地感染周边很多人。”
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市选拔赛中,梁俊以第五名三等奖的成绩入选上海集训队。为了准备这次选拔赛,他需要每天在集训基地参加高强度的训练。
先后拿下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市选拔赛三等奖、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技能大赛“网站设计与开发”赛项金牌等重量级奖项,站上领奖台的梁俊并未自满,他知道,这仅是征程的开始。登上世界舞台,为中国队拿下一块奖牌,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走出校园深入乡村,扎根基层贡献青春力量
以最新科研成果带动农民增收、为区域发展规划贡献青年智慧、服务西部地区诠释自强精神……助力脱贫攻坚、投身乡村振兴,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连接,以青春力量肩负未来希望,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的身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 吕俊瑶
将专业融入三农,用科研服务土地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吕俊瑶在校期间,曾十余次带领实践团队前往祖国各地,科技下乡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对我而言,扎根土地不只是一腔热血,更是沉甸甸的使命责任。”
吕俊瑶曾赴云南镇沅梳理当地野生种质资源,发布线上资源库,引进高产质优新品种,提供农技指导,从而实现种质资源升级,农民增收显著;为多处农场量身打造种养循环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案,把脉绿色发展沃土良田,增产超三倍。
她始终认为,“时刻聆听来自田野的声音,保持接地气,研究才更有意义,才能真正为我国乡村振兴增砖添瓦出一份力”。在导师的帮助下,吕俊瑶和团队成员总结形成了一套种养废弃物循环利用整体解决方案,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她还主动向大众普及生态常识,参与上海电台科普节目录制,让生态保护的意识走进千家万户。
切实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不仅有农学学科大学生带来的科技增产,还有高校从事理论研究的青年学子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基层向老百姓普及发展规划。
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吴胜男
从一个人的丈量到一群人的行走,过去三年来,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2018级博士吴胜男所在的团队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基础,调研足迹遍布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黄河流域等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所在地的36座城市,参与近十项地方政府发展规划。
吴胜男心系乡村,创新性地组织开展了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宣讲团进示范区”活动,带领同学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向村民普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行走于都市与古镇,接续于田野和村庄,她时刻不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本科期间,她就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主持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重点项目。博士期间,她积极参与2019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前往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定点调研,走访了10个村民小组、240户农户,积累了宝贵的调研数据和一手资料。
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李闯
每个平凡的基层岗位上,都有来自上海高校的大学生,尤其是最需要年轻人的中西部偏远地区,他们在奉献中闪光,青春在平凡中绽放。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李闯是其中一员,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仰。
2019年,刚被上海理工大学录取的李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保留学籍,参加西部计划。他只身来到红色之城遵义凤冈,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凤翔社区的一名志愿者。
初至凤翔社区,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李闯选择从学生群体着手,摸索“四点半课堂”——批阅学生作文、统计学生信息、通知学生上课、编排课程内容、监督学生背诵单词……此后,他进一步对接“青年讲师团”的志愿者,独立组建凤翔社区大学生支教团。从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到面试支教老师,李闯事事亲力亲为,将凤翔社区的“四点半课堂”运转得有声有色。
作为凤翔社区的工作人员,基层工作是李闯每天的重头戏。近一年来,他先后负责更新凤翔社区全员信息、居民养老保险业务办理与咨询、协助网格管理员负责辖区的各类事务等。当地居民直言,“如果要给你们打分,那一定是满分!”
李闯还是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共计献血七次,累计献血2300毫升,并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库志愿者。2020年12月6日,在自己成为正式党员一周年之际,他参与血小板捐献,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发挥自身的光与热。
科技报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周杰
“中国科技在飞速发展,我深信自己一定会成为一名科学家,为祖国发展奉献一份力量。”幼时,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6级博士生周杰便在心中埋下科研的种子。201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至华东师范大学,师从贺樑教授,致力于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他曾多次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在顶级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身份发表11篇。
“机器人并不是冰冷的,当我们将目标投之于民生所需时,科研者便能赋予其温度。”带着这份科研使命,周杰一直致力于情感分析的研究,立志于做有应用价值的科学研究,他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人工智能情感分析领域做出成绩。
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刘懿谦
国之所需,心之所向。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刘懿谦从2017年第一次登上海洋油气田平台开始,他就和蓝色海疆结下不解之缘。
三年间,刘懿谦陆续在渤海、南海东部、南海西部等海洋油气田平台进行了相关现场研究工作,先后近30次前往10余个海上平台,累计现场工作时长近10个月,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广袤的蓝色国土上。
“从第一次登上海上平台开始,我就深切感受到海洋和海洋资源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想让海洋变成宝库的前提就是保护海洋。”经过不懈努力,刘懿谦所在科研团队将研究成果成功推广应用至渤海稠油油田平台生产水处理过程,降低平台化学药剂用量40%以上,将平台生产水处理能力扩容一倍以上的同时实现了生产水的低油含量达标回注。
此外,刘懿谦还牵头组织了一支“深耕蓝色海疆、助力美丽中国”的社会服务实践团队,利用国庆、寒暑假等节假日,带领团队陆续赴我国多个重点海洋油气田平台开展技术服务活动。他用实际行动号召更多青年学子加入团队、走近海洋,一起书写青春故事,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上海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杨宸灏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闪光,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在科研领域一路攀登,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硕士期间,共发表SCI与核心科研论文6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与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项目工作……很难想象,如此光鲜履历竟来自于一名95后——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杨宸灏。
现于中国跳台滑雪国家集训队从事科研工作的杨宸灏,早在硕士期间便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课题,先后为速度滑冰、雪车、花样滑冰、高山滑雪、跳台滑雪国家集训队提供科研测试服务。在此基础上,他将实践与理论进一步结合,积极推进产学研协作,产出了冬季运动相关科研论文及专利成果。
不止忙碌于为冰雪梦插上“科技的翅膀”,疫情期间,杨宸灏同样心系全民健康工作。2020年年初,他所在团队便开始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奋战在研发一线。年中,杨宸灏主持并推出大众冰雪全民健身互动社区,以可穿戴装备解决方案,满足居家健身、户外运动指导等需求,科学助力全民健康。
2020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排名不分先后)
2020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排名不分先后)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