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65天每天都能在水面上盛放的“海菜花”,从千里之外的云南洱海移植到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南苏园中,终于安家落户,开出了和在家乡时一样的白瓣黄蕊的花,和它同样在上海扎下根的还有云南大理茈碧湖中一度只剩下20株的茈碧花。而它们的背后是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孔海南、王欣泽等三代学者接力,让洱海恢复山青水透的对口支援故事。4月20日,上海交大的“湖下莲动,海上花开”主题景观展揭幕,来自环境学院的学生代表也一同聆听了孔海南现场讲授洱海治理的故事。
海菜花生长在滇西一带,被称为“水质试金石”,水清则花盛,水污则花败,需要达到三类水质才能生长,更不能施肥,一旦水体富营养化则会立刻败亡;茈碧花因生长在洱海源头的茈碧湖而得名,又叫茈碧莲,其对水质条件要求更为苛刻,需要一类水质,即简单过滤、消毒后可直接饮用的水质。同在一片水域试种的西湖荷花和睡莲也是环境学院团队在杭州西湖治理过程中培育的珍贵特色品种。
上世纪90年代,大理洱海水质恶化,海菜花一度难觅踪迹。58岁的孔海南带领团队10年积累、5年实践、3年攻坚,让海菜花重现洱海。2019年洱海水质实现全年7个月Ⅱ类,即水底能见度达2米时,海菜花才开始大量盛开。同时团队发掘海菜花的经济价值,使之替代了原本导致环境污染的独头蒜的种植,使得当地农户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不至因为放弃经济作物的种植而返贫,海菜花甚至成为当地农户的“致富菜”,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做出了生动注解。而茈碧花只生长在茈碧湖中,一度同样因为水体富营养化而踪迹全无,同样经过水质治理后,茈碧花在两年前开始出现,但是也只发现了20株。
去年底,上海交大工会经与环境学院、教服集团联手推动南苏园“微型洱海”建设,期待能让这些植物在上海扎根。经过精心培育,2300公里之外带回的海菜花在南苏园水域中终于扎下根来,茈碧花也正逐渐适应上海的气候。这是“四史学习”2021年上海交大工会思想引领的重点项目,据上海交大相关负责人于朝阳介绍,此次“湖下莲动,海上花开”主题景观展通过这些珍贵花卉的展示以及景观背后的故事和关键技术的介绍。让参观的师生感悟交大人响应国家需求,扎根基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说,交大科研人员十数年如一日守护洱海水清月明,形成了湖泊环境与绿色发展协同的科学治湖模式,在全国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贡献了交大智慧和力量。珍贵的海菜花和茈碧莲在交大校园落地生根,是“大思政课”的生动素材,更是开展党史教育的鲜活案例。这些景观未来将成为交大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江倩倩 图片:袁婧(部分图片由上海交通大学提供)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