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照片:一张是2010年前,家家户户都是土屋,门前是土路;另一张照片,同样的地方,土屋变成了小楼,院子里还停着摩托车;
两段经历,10年前,上幼儿园是奢侈的事;10年后的今天,在雪域高原西藏日喀则的小村庄里,不仅有幼儿园,还有办学质量高的小学,那里还考出了如今在上海读书的大学生……
今天上午,上海师范大学的开学第一课,两位特聘教授——刚刚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李劲和傅欣,给学生上了一堂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思政课。
这两位对口支援新疆和西藏的“上海阿爸”放出的一组组图片,让在场的每一名学生惊叹。巧的是,他们曾经对口支援并援建的学校,如今有学生考入上海师范大学,今天他们也分享了脱贫攻坚为他和家乡带来的变化。
“脱贫攻坚的成就和我们亲身经历的脱贫攻坚的过程,无一不更加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援疆又援藏的李劲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事业如何在边远贫困地区改变了每一个人的家庭和生活。
援藏的傅欣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尽自己的能力,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是教师,在雪域高原上培养越多爱祖国、爱家乡的年轻人,那么那些曾经落后、贫困的地方改变得就会越快。”
对口支援的辛苦,换来的是脱贫攻坚成功的喜悦
课堂上,70后李劲、80后傅欣结合自身经历,生动讲述了克服生活上种种困难投身教育精准扶贫的故事。两位“上海阿爸”从繁华大都市来到离家5000公里、海拔3800多米的雪域高原,无法陪伴家人,要靠药物才能睡眠……但是,这堂特殊的思政课在近三个小时的讲授中,他们没有提到过一次生活中的困难,没有说过一次苦。“我们是共产党员,缺氧不能缺精神。脱贫攻坚成功,带给我们的喜悦远远超越了一切。希望我们学生未来在为祖国做贡献时,也不能缺精神”。
李劲是第五批援疆干部,他在新疆阿克苏教育学院任职期间,创办了当地第一份汉文版教育类综合期刊。他撰写调研报告,提供教案范例,为当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出谋划策,开展问题导向的课题研究。在援疆期间,他还与该地区二中一名高中学生结对,当看到学生困难的家境时,他自掏腰包,出资3000元帮助学生完成了高中学业。
援疆结束后,他又担任西藏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他动容地说,那里的孩子特别淳朴、特别渴望高质量的教育,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他最大的教育幸福。他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学生毕业了,他也要回上海了,学生去火车站送他,学生担心隔着窗户,送别的话,他听不见,特地打在手机上,给他看,当火车启动时,学生追着火车跑,“当时,我一下子就忍不住流泪了,这是教育人幸福的泪”。
2016年6月,李劲结束援藏工作,回到上海市共康中学任职。共康中学是一所以藏族学生为主、藏汉合校的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内地西藏班(校)之一,学校藏族班学生70%以上来自西藏农牧区。对他来说,一年“四个学期”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没有寒暑假。与西藏、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情谊,已经融入他的生命中。
”80后“傅欣在课堂上,还分享了三年中的改革举措,比如,把沪藏融合作为基本原则,开展用数据说话的有效课堂达标度检测,打造远程信息化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上海基础教育的经验蹚出了一条“组合式”援藏的新路。
2016年,上海首次选派大规模教师队伍用“定点组团”的方式援藏。傅欣接到任务前往日喀则地区对口支援三年,并担任55位对口支援的上海教师的队长。
任务来得突然,甚至来不及事先与家里有个商量。他放下电话时,想到了自己在入党申请书上写的那段话:“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愿意到西部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和妻子都是80后独生子女,家里两位老人长期患病;岳母还在化疗过程中。新学期,女儿就将上小学。他在电话中告知了妻子自己的选择,也说了自己对家庭的牵挂。电话那头,沉默了半分钟,妻子说:“你放心!去吧!”
出发那天是父亲节,面对女儿的不舍,他告诉她:“在世界最高的地方,有一群哥哥姐姐,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老师,他们比你更需要爸爸的帮助。”
傅欣说,教育可以阻断贫穷的“代际传承”,能让扶贫开发效果可持续, 扶贫的队伍里教育绝不会缺位。
他们援建的项目如今结出了硕果
在聆听了两位老师的分享后,来自上海师大对口援建喀什地区、数理学院热孜万姑丽·吐尔孙同学从自己家乡喀什叶城县去年年底摘掉贫苦帽讲起,谈到家乡阿克塔什地区过去几年平整荒漠,建起成片安居房的变化,谈到舅舅从不愿意种叶城特产核桃到种好核桃提高收入的故事,谈到自己受益国家政策如愿考上上海师大和在学校读书生活的成长。“感觉曾经很多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今天在国家的关怀下我不断靠近梦想,让我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建工学院次仁桑珠同学来自西藏日喀则市仁布县的一个小村庄,他上的小学就是李劲和傅欣援建过的日喀则实验小学。
他说,上小学时,村里没有人上过幼儿园。因为那个时候幼儿园都建在市区,上幼儿园是非常奢侈的事情。现在村里什么都有了。而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给了他上小学的机会。
六年的小学在他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对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对上海,总有一种难舍的情结。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经过李劲、傅欣校长的努力,学校办学水平质量高,是他和同学们最心仪的学校。现在他是上海师大少数民族导生队队长,帮助学弟学妹们适应学校学习、生活,一起参加志愿服务等活动。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也通过中西方比较、调研全国脱贫摘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等亲身经历告诉学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这是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他勉励学生,作为历史的奋斗者、见证者,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奉献祖国中书写有意义的人生篇章。
曾经作为中央第16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在新疆阿克苏挂职,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从理论维度解读了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论逻辑和成功经验。他认为,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师大人在脱贫攻坚中贡献的力量,是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脱贫攻坚精神深刻内涵,以实际行动接续奋斗投身乡村振兴的榜样示范。
作者:姜澎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