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1-18岁最神奇,最宝贵,最美好。这18个年头:学前6年,小学6年,中学6年,三个“6”排列起来,是个寓意美好的“666”——特别棒!在这三个“6”里边,有个无比珍贵的最佳读书阶段——“读书黄金期”。说它无比珍贵,是因为它非常短暂,稍纵即逝,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要想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得抓住这个“读书黄金期”,“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因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这个“读书黄金期”,指的不是启蒙阶段的学前6年,也不是小学6年,或者说至少不在初小的4年里——因阅读、理解能力所限,孩子这时的课外读物通常是绘本、卡通、动漫之类。即便到了阅读能力有所提升的五六年级,有的孩子或多或少读了点《草房子》《昆虫记》《城南旧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但主要读物还是少儿读物;接触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也是“青少版”。小学6年,学生还处在阅读准备阶段,没能进入真正的“读书黄金期”。
最后,就剩下中学6年。这时,学生已经进入“精神饥渴期”,求知欲望强烈,心智发展迅速,“三观”逐渐形成。这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岁月,也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希望所在,需要通过博览群书来广视野、厚积淀、拓胸襟、立志向,激荡情怀,点燃梦想,在生命中播撒远大理想的种子,提升格局和境界,为成就远大前程蓄势,为终身发展奠基。由此可见,“读书黄金期”非中学阶段莫属。
我觉得,所谓“读书黄金期”,应该同时至少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即:大量阅读经典作品的时间保证、精力保证与阅读能力保证。如果没有时间,就没空读书;如果没有精力,就不能读书;如果有了时间与精力,却没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就读不懂书。何况阅读习惯的培养必须假以时日,不会一蹴而就。如果没有持续性、连贯性与一定阅读数量的积累,就不可能形成阅读能力。所以说,真正的“读书黄金期”,应该时间、精力与能力三者缺一不可。缺失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难以进行有质有量的阅读,称不上真正的“读书黄金期”。
中学6年,是多么美好、多么重要、多么令人向往的“读书黄金期”啊!
初一初二更是“读书黄金期”的开端。
如果没抓住宝贵的黄金期,错过这稍纵即逝的两年时间,而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刷题、训练,或者疯狂地跑课外班,而没有进行无比重要的有质有量的阅读,指望到高中、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后再去提升读写能力,实际上已经意义不大,很多人会为此悔之莫及,抱憾终生。
记得一个智商很高的理科生,到了高三下学期,数理化英等科目已经接近满分,英语课时甚至去自学阿拉伯语,只是语文150分的试卷只能得七八十分。于是主动提出想看看书,我便把自己的《平凡的世界》借给他。高考后他却说:“老师对不起,这本书我没看。”这么好的书,有的是时间,怎么不看呢?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一看满眼的铅字,连一个图也没有,就崩溃了”。可见一旦初中阶段的读书兴趣没激发出来,读书习惯没有养成,视野没有打开,那么在今后的日子里,孩子就会对读书心存障碍和抵触,不想读书,不去读书,不会读书。由于错过了初中阶段的“读书黄金期”,一个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很可能终生“定格”在一个很低的层面上,再难补救。
还要说明的一点是,之所以称初一初二为“读书黄金期”,不是说其他阶段不重要,而是说此阶段比其他任何阶段更重要。是学前的启蒙、小学的基础让初中的阅读成为可能,而初中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高中阶段学习再忙也会挤时间读书。人大附中周展平同学曾在微信中写:“初中三年,我读了三四十部名著,多达一两千万字,写下3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储备了丰富的精神能量,形成了足以支撑自信的读写能力,中考120分的语文试卷考了118分,作文满分。升入高中后,再忙再累我都不放弃读书,因为读书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高考150分的试卷,我考了141分,作文满分。相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一定会让我终生受益。”
抓住读书黄金期勤奋读书,增加文化积淀,涵养阳光心态、健朗精神、书卷气质、家国情怀,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就可以打下语文和精神的双重底子,从而促进生命健全发育,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发展动力。如同一颗松树的种子植根大地上。应该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松树的种子,具备长成参天大树的先天基因。若把这颗种子栽进杯子里,就很难生根发芽;若把它栽进花盆里,它至多长成盆景;若把它栽在读书与实践的大地上,那么这颗种子在沐浴天地日月光华、汲取充足的生命能量之后,便会长得枝繁叶茂、高可凌云。
作者:于树泉(人大附中特级教师)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图:本报资料照片 叶辰亮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