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把我的《火影忍者》手办送人,我就倒掉你的茅台酒”
在知乎,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讨论:
“父母把孩子的《火影忍者》手办送人,孩子把父亲的茅台倒掉,父子二人反目成仇,如何看待这件事?”
说实话,刚看标题,就觉得爽。
事情发生在一个中学生身上,孩子是个“火影迷”。
为了集齐这套手办,他攒了好久的零花钱和压岁钱。然而,没高兴多久,父母竟悄悄把它们送人了。
当他向父母讨要说法、寻找去处时,父母拿出了万年不变的道理:“小孩子才玩玩具,大孩子就应该学习。”
看着理直气壮、高高在上的父母,孩子失去了争辩欲望。
但是,想到心爱的手办不知去向,父母未经允许,擅自做主,还理直气壮的态度,孩子决定“以牙还牙”,将父母一直珍藏的茅台酒给倒了好几瓶。
此事之后,孩子和父亲之间,产生了裂痕。
教育家科扎克曾说过:“世上没有小孩,他们都是人。”很显然,父母的行为,没有把孩子当作“人”来尊重。
当孩子不被尊重时,他们“生而为人”的感受,便受到了严重的侵犯。
事实上,在许多家庭中,都发生过类似的事:
有的孩子,辛苦拼了5个月的模型,被父母拆散打乱了;
有的孩子,和小伙伴辛苦做成的风筝,竟被父母狠心地烧掉了。
有的孩子,好不容易拥有的私人空间,却经常被父母“抄家”,喜欢的小说、心爱的物品,经常一夜之间被烧毁。
这些事,在父母眼里无非两种:一种是小事;另一种是“玩物丧志,为你好”。
无论那一种,却都说明了一件事:
父母可以无底线宠溺孩子,却难以做到对孩子尊重。
在许多父母心中,多多少少会有这样的观念:
你是我的孩子,你的东西我就有权处理;我给了你生命,就有权处理你生命里的一切。
然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当他们在一两岁时,便拥有了强烈的“物权”意识,保护自己的物品,捍卫自己的权利,是孩子的本能。
他们学着分清“你的”、“我的”,逐渐找到自己与他人的边界,拥有生而为人的安全感。
不懂这一点的父母,便不懂,孩子为什么会为了一点“小事”、“一个小东西”而耿耿于怀。
所有不快乐的关系,都是从不尊重开始的。
亲子关系,尤其是。
02.
“我的东西再小,那也是我的全世界”
央视节目《心理访谈》中,来过一对母女,妈妈70多岁,女儿30多岁,却整天宅在家里,不愿出门找工作。
经过沟通,女儿终揭开了深藏内心的痛。
小时候的她,特别喜欢画画和做小手工、小发明,每次兴奋地跟妈妈分享时,妈妈总是一脸不屑地表示:有啥用啊。
久而久之,女儿在心中,对母亲竖起了堵墙,也将整个社会关在了墙外。
在父母眼里,孩子始终是小孩,连带着他的东西、他的想法,都变得无足轻重、可有可无,随意践踏,任其摆布。
看过这样一段话:
“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上、感受上,然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的尊严上。”
父母爱子女,以及教育孩子的核心,是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被尊重,从而,为他们建立起强大的自尊、自律、自信。
渴望被尊重,是孩子成长的内核。
若没有,伤及的是孩子的自尊,以及亲子关系。
综艺节目《少年说》中,一个初中女孩,文科成绩非常好,十分喜欢用小说记录生活,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写了30多万字。
不过,在父亲眼里,她只是一个学习偏科、不务正业的孩子,于是,在一次盛怒之下,撕了女儿所有的小说。
讲到这里,女孩始终强忍着泪水,尴尬地笑着说:“我就像失去了灵魂一样。”
想起那段画面,忍不住泪目,替女孩感受悲伤,替那30万字感到可惜。
许多父母就是如此,打心底里不尊重孩子,瞧不起孩子视为生命的东西。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最敬重的人,而父母却用最不尊重人的方式,去表达了他们的“爱”,孩子无力反驳,唯有用“生命”来抵抗。
一个高三女孩,只因成绩下降,妈妈便烧掉了陪伴她走过花季、闯过雨季的记事本。
为此,女孩拒绝交流、绝食。
在妈妈看来,女儿的行为,是对她的抗议。
其实,在女孩的内心,是煎熬、是沮丧、是无助,毁掉的笔记本和灵感,一去不复返,而父母对她的不尊重,才是最重的暴击。
一个初二女孩,因妈妈卖掉了她攒了两年钱买的电脑,便关上了与妈妈交流的心门。
或许,妈妈至今也不明白,电脑卖掉了可以再买,但是,“买电脑”的过程,是女孩在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奋斗的成就感,而最亲的妈妈并给予她最起码的尊重。
孩子的世界很小。
小到只有他眼前“巴掌大”的地方,他的奥特曼、他的漫画、他的所思所想,而这些,正是他们用来与世界联结的桥梁。
父母的世界很大。
大到容不下孩子的“自尊”,在有意无意中,阻隔了孩子与世界的所有关联,将孩子关进了他们的小世界里,瑟瑟发抖,不知自处。
03.
被尊重“物权”的孩子,有多幸福
前段时间,重新看了《家有儿女》。
不得不说,如果没有夏东海,刘星该多可怜。
刘梅在对待刘星时,张口就骂、伸手就打,更令人生气的是,她从来没想过,要尊重刘星。
刘星喜欢的玩具,但凡小雨想要,她便会自作主张,塞到小儿子手里;
夏雪做错的事,刘星却莫名成了“背锅侠”。
幸好,经常有继父夏东海出来“明察秋毫”,将本该属于刘星的权利还给他。
为什么在刘梅眼里,刘星总是调皮捣蛋、故意作对的“熊孩子”,而在夏东海眼里,刘星却是活泼动人、善于合作的“精灵鬼”?
区别在于,夏东海给予了刘星“生而为人”的尊重,哪怕他只是一个孩子,也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权利。
夏东海不是完美的父亲,他会在孩子打扰时生气,会带着孩子做些不着边际的事,但是,他内心里,住着一个叫“尊重”的大人物,并用双手捧着,送给了孩子们。
孩子不是一件物品,想摆到哪里就摆在哪里;
孩子也不是一个玩具,想怎么拆装就怎么拆装。
当然,尊重并不等同于纵容,真正被尊重的孩子,也会逐渐筑牢自己的界限。
尊重孩子,就是把孩子当“人”看,像对待朋友一样,不侵犯他的权利;像信任爱人一样,支持他的选择;像与同事相处一样,给予他空间,还给他责任;像和亲人之间,与他一起经历风雨,战胜困难。
《爱的艺术》中,有这样一句话:
“真正的爱意味着产生爱的能力,它蕴含着爱护、尊重、责任和理解。”
父母给予孩子,最强劲的动力,莫过于“尊重他”。
被尊重,才懂得如何尊重。
尊重彼此,爱才会传递。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成长守护平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