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旗在防疫一线高高飘扬!把决胜之地的在鄂学生党员组织起来!
疫情防控期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举行在鄂学生党员“同心战疫主题党日”,成立在鄂医学生临时党支部,将“爱国奋斗、服务人群”作为年度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共同汲取抗疫斗争的冲锋动力和必胜信心。以抗疫斗争作为生动教材,上一堂弘扬核心价值观、传递爱国奉献精神的人生大课,这是上海市教育系统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拓展“三全育人”新格局、新思路、新办法的一个生动缩影。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抓好青少年等重点人群。6年来,上海以“三全育人”为纲,以“大中小幼一体化”为轴,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将“24字”方针分解为“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4个维度、12项二级指标、48个育人要素,把“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同“培养什么样的人”紧密结合,依托“校内外育人一体化”,实现价值观教育与教育教学融合、与思政工作融合、与人才培养融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浸润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土壤”。
在2020年这一特殊的年份,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指导,易班网等联合举办的“守护你我 爱满天下”上海学校师生主题网络文化原创作品征集活动汇聚了全上海乃至全国年轻人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网络正能量。通过@上海教育发布的#共同战疫原创接力#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超百万。
为了推进广大师生及社会群众更好学习“四史”,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联合“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高校,在面向全网用户,举办“新时代答卷人”爱国主义教育知识在线竞答活动。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还组织沪上高校挖掘校史中红色资源,用生动的形式引入思政大课堂。在“新时代答卷人——上海市教育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暨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上,高校师生代表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和张人亚舍身保存《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故事精心作为精心展演的情景剧,感动了现场所有人;而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闻玉梅,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身先示范,带领高校师生代表重温入党誓言,感受心中激情。
在2020年9月底,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联合江西省教育厅以“星火燎原映初心”为主题,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首站活动。上海各高校结合首站活动中的知识竞答、研学实践、作品原创等内容,用活用好校内外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四史”学习教育,成为沪上高校校园最受欢迎的活动。
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党支部带领团支部抓住本校“永不消逝的电波”红色精神,开展一系列学“四史”活动。晋元高级中学开展“光辉历程、使命传承”南北双线研学考察奔赴苏北岭南,观城市、走乡村、访农家、下田间;溯长江、渡淮河、临洪泽、望南海,在祖国山川的行走中,坚定文化自信,致敬伟大时代。
全市大中小学围绕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师德师风、疫情防控等环节切入,突出回归课程之本、铸就德育之魂、成于知行之道、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价值追求,涌现出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优秀案例。
细处着眼,润物无声
“致广大而尽精微”。如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答案是从细处着眼、从细节入手。上海教育系统以“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基本遵循和努力方向,在目标细化、方案细致、措施细密等方面做足功夫。
在中小学,上海市率先提出学科德育育人理念,充分发掘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突出整体设计与价值引领,建立起符合各阶段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的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内容序列。
嘉定区封浜高级中学以“立德树人,润心传承”为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师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秉持“三聚三传,润心传承”,以传习“生活遗艺”中非遗技艺,覆盖“吃、穿、住、行、医、艺”等生活方面可涉及到的非遗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青少年民族情和爱国心,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
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把象征微型社会的“小镇”概念搬进校园,模仿各种社会化场景,为学生提供职业、公民体验式的学习,开发并实践了基于“蓬莱小镇”情境的道德行为规范教育项目,逐步地、无痕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未来社会人的行为准则。
在高校,上海市率先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合力建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和教育教学的新体系,“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让思政课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校第一课”。上海大学建立课程思政领航团队,在《大国方略》思政课程基础上,又相继开设了《经国济民》等创新课程,还将“渔阳里与建党伟业”的相关内容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开天辟地》等思政课程中,同学们由衷感叹:“真理的味道别样甜!”
上海理工大学以全面实施新时期本科生新型班主任制度为抓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育与师德师风的践行结合起来;卢湾中学贯穿一条“师行-师爱-师德-师能-师才-师魂”深度发展的主线,在师德主题活动和特色项目中规范师行、传递师爱、提升师德、强化师能、造就师才,在校园中传递育人正能量;上戏学生党总支持续探索基层党建工作与思想教育一体化模式,着眼学生个人政治素养的提升、团体的组织协作配合、正向传播的价值引导;虹口区启动区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项目,率先探索区域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模式与途径……
牢牢把握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主阵地,使每一门课都有育人功能、使每一位教师都承担起育人职责,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已经成为上海大中小学的共同目标与集体行动。
小处着手,人人可为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价值观的培育具体而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落小”的关键就在于唤起从点滴开始、从我做起的行动。上海教育系统从小处入手,创新传播方式、丰富教育载体、办实各类活动,图难于易、久久为功,深入实施“文教结合”和“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
去年包括虹口区的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开展匠道计划;杨浦区少年宫通过开展“智慧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打造资源共同体,构建“六进”新模式;上海财经大学持续十一年开展“千村调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27个示范和优秀案例已在全市推广。
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育人融入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在上海市教卫党委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下,如今已成沪上大中小学的日常。
将“大主题”转化为“小故事”,让各年龄段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得到、摸得到、听得到、做得到”。华东理工大学紧紧围绕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版《解密榜样》系列书籍,拍摄系列微电影、微视频,举办线下“温暖的力量”系列活动,将师生校友典型的故事进行立体化传播,用真实、丰满、鲜活的素材彰显典型的价值内涵。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创建"辅导员说"微平台,以“原创、思想、引领”为宗旨,围绕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回应辅导员和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构筑网络育人同心圆。崧淀中学精心设计“云游潘振声纪念馆”系列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和传承红色基因和爱祖国、爱家乡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将“大社会”转化为“小舞台”,在潜移默化中传扬崇德向善,逐步涵养传递爱与善的自觉。同济大学用“手书中国”的方式,以“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为主题,积极创作网络文化产品,让正能量更充沛,让爱国主义主旋律更高扬。华东师范大学开展“古诗词的网络和多媒体传播”活动,以音乐对中国古诗词进行再度创作,坚持文化与育人共融。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原创动漫绘本项目,承办“少年传承中华美德”上海市学生动漫绘本大赛,大力弘扬勤俭、节约、孝顺、坚韧等中华传统家庭美德。
将“大理念”转化为“小行动”,积小成为大成、化量变为质变。建设小学把“食育”作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食育”小习惯构建“节粮”“爱国”大主题。松江一中带领学生到本市农村开展社会考察和劳动体验,让孩子们走向田野,走进农户,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大课堂的育人效能。
良好的家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板块,浦东新区全面构建“家校共育”模式,从家庭家风教育入手,呵护学生心灵健康成长。
实处着力,知行合一
“君子以行言”。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在于实践,伟力也藏之于实践。6年来,上海教育系统积极推动组织大中小学校走出校园围墙、打破行业壁垒、攻破机制难题,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进而在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
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由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等组成,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内,服务来自学校、社会各界参观者近5万人次、年均讲解700多场。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党员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服务队“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随后,上海市教育工作党委组织成立了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上海高校红色文化宣讲志愿服务队。
上海交大深挖徐汇校区百年校园以及校史中的红色资源,2020年学校为全体新生打造别开生面的沉浸式“四史”学习教育情景课,覆盖全校师生的基础上,对社会开放,形成了红色资源的辐射作用。
同时,上海交大还开展以“祖国强盛,我的责任”为主题的“远航教育”,激发毕业生报国志向和行业情怀,积极引导学生在择业就业中主动服务国家,去基层去重点单位就业。近年来,上海交大毕业生向着星辰大海、向着艰苦地区进发,赴国家重要行业关键领域、中西部和基层就业比例不断提高。
上海外国语大学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响应市疫情防控总体要求,组建了一支由来自各个学院1180余名志愿者组成的外语服务队伍,提供包含英、德、法、日、韩、西、意、波斯等27个语种的口笔译服务,为上海市涉外防疫工作输送了一批勇于担当、乐于奉献、专业过硬的外语青年志愿者。
上海音乐学院鼓励号召广大师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艺战“疫”,用音乐记录历史、书写时代、歌颂英雄和人民,创作出一大批优秀抗疫歌曲和音乐作品。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各高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