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颖,人称“北斗女神”,几年前在网上给网友科普一些关于“北斗”知识的时候,获得众人喜爱意外走红。靓丽的外貌,自信从容的气质,让她被冠以女神的称号。然而,和外貌相比,徐颖的经历和成就才是真的让人叹为观止。她32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除此之外,还有导航技术院副主任、研究员等一系列头衔。而这位在网络走红的“北斗女神”自我认定的身份是:研究北斗导航系统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她说:“我喜欢发现问题的过程,这让我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16岁考上大学,32岁为博导
1983年出生的徐颖,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妈妈是一名老师,爸爸是一位技术人员。父母高学历、思想开明,给了徐颖很好的教育氛围。4岁就上学的徐颖,和当时很多小孩子一样,梦想就是当一个科学家。由于家庭教育良好,徐颖展现出了“学霸”的潜力,中学阶段理科成绩特别拔尖。1999年,年仅16岁的徐颖通过高考,考上了北京的一所本科大学,就读的专业是通信工程。
普通本科毕业的她是如何逆袭,成为博士导师的?
其实和很多学霸一样,徐颖大学毕业之后就选择了继续考研深造。
2003年,大学毕业的她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并且还是硕博连读。因为大学的专业是通信工程,所以徐颖选择在这方面继续钻研。在深造期间,徐颖作为一个基层研究人员,跟着自己的导师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项目。
那个时候的徐颖,主要负责制作接收机。这个研究经历,让她对北斗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2009年,徐颖博士毕业。之前早就接触过北斗项目的她,进到隶属于中国科学研究院的光电研究院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继续进行北斗系统的研究。
此时的徐颖,也不过26岁。虽然只是一名科研新手,但是硕博连读期间,她跟着导师研究过北斗项目,再加上徐颖本身就是一个学霸,所以她很快就适应的北斗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15年,32岁的徐颖成为了中科院的一名博士导师。这个年纪,只比她的一些博士学生大3、4岁。
别看徐颖年轻,但没有点科研成果和真材实料,又怎么可能成为博士生导师呢?从2009年进入光电研究院开始,徐颖已经在里面工作了10余个年头。从一开始的助理,到现在的办公室副主任,徐颖取得不仅仅是职位上的提升,还是科研成果以及经验方面的累积。
2006年第一次跟随着导师接触到北斗系统项目之后,徐颖经历了北斗系统的一系列里程碑。比如二代系统的应用、三代系统首颗组网卫星发射、中国未来的PNT体系(导航、定位、授时)论证等。多年工作经验积累,让徐颖从一个新手小白变成北斗系统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比如她在科研院里担任北斗项目实验系统某分系统的设计师,完成增强北斗信号的技术试验,为北斗系统的信号普及做出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信号增强的试验是国家级的技术试验,也是北斗系统普及工作里不可或缺的一环。
2020年6月份,北斗三号最后一个组网卫星完成发射任务,这意味着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部署,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民提供导航服务。徐颖和一众科研人员的努力,也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刻。
是科学家,也是科普达人
一次徐颖被问到女性是否适合做科研时,徐颖调侃道:“用性别来判断是否适合做科研就跟用星座来判断一样,根本不科学!”
2016年在中科院“SELF格致论道”讲坛的一次公开演讲,让徐颖声名鹊起。
当时,北斗二号系统已经完成,14颗导航卫星网络建立,并开始为亚太地区提供定位、定时、速度测量和通信等服务。
为了帮助公众了解北斗系统及其研发过程,徐颖在她的讲座中做了很多有趣的类比。
“北斗”系统的特点之一是可以为数百万用户提供短信服务。“大家都看过《鲁宾逊漂流记》吧,如果有一天一个人漂流到了孤岛上,怎么办?这个时候他若选择的是GPS,他只能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无法通知别人前来救援,所以他只能够在荒岛上求生。如果我们用的是北斗系统,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既可以知道自己位置在哪里,而且还能够把我们位置发送到方圆几十公里、几百公里甚至千里之外的人。”徐颖说。
“相信我,如果你选择了北斗定位系统,你很快就可以在救援船上和手持GPS的小伙伴说拜拜了。”她话音刚落,就引来观众笑声。
她在演讲中,回忆起第一次北斗卫星发射时的紧张时刻,现场工作人员化险为夷,在卫星升空前四分钟解决突然出现的设备故障;她讲述第九颗北斗卫星如何在雷雨夜发射升天,成功避免了与雷电相撞;她还向观众列举导航系统追踪野生动物,控制森林火灾和海上搜救等应用技术。
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科普作家王大鹏说,徐颖能够用公众理解的语言把深奥的科学研究传达出来,让人们对科技有更理性的认识。
“她是一位罕见的在科研和科普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年轻科学家。”王大鹏说。
“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科学家似乎都不太愿意露面,出面的行为被解读为‘不务正业’。”徐颖说道,“相对于遏制谣言,科普工作的推进似乎更有利于大众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尤其是国家大工程,更加应该广泛科普。”
正是徐颖参加过这些以科技普及为目的的活动,让徐颖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也让这位顶着“北斗女神”光环的科学家的声音受到了大众的关注。
起初,徐颖总会听到身边人抱怨类似于“北斗信号多差啊,一进屋就全没了”,此时的徐颖略显无奈,她会耸耸肩告诉朋友:“目前所有的导航系统到室内都是没有信号的,不只是北斗导航系统。”徐颖进一步解释,由于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无法进入室内,导致在大型商场或是飞机场等室内场所,无法使用导航帮助我们找到某一具体位置,室内定位正是目前导航系统需要攻破的领域之一。
面对类似这样的科技常识性问题,有时候需要不断地去重复宣传,这不禁让她深刻感受到:“科研创新需要有很好的科学土壤,而只有科学普及了才会有思想的沃土,科学普及和科研创新真的是同等重要。”
她的诙谐、坦诚,和通俗易懂的解释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吸引了数百万的点击和转发。《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科普需要更多‘徐颖’”。
文章认为,徐颖十几分钟的演讲,是科学家带领老百姓,对北斗系统展开的一次“美妙的体验”,“激发了公众的科学兴趣和钻研热情,也让更多人对北斗乃至中国自主科研有了新的认识,既是一次大众科普,也是一次热点回应。”
从那时起,徐颖便以导航专家的身份频频出现在科普电视节目和讲座上。
“好的科普首先是正确的,其次是有趣的,能让听众从中学到东西。”徐颖说,“我将继续致力于科学普及,激励更多人探索未知世界,尊重科学。”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新华网、机械教授、博古史泽|图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