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格致中学“05后”少年盛晓涵因为一次“教科书式急救”刷屏。不少网友被他的善举感动,赞扬其“自古英雄出少年”,毕竟,当时不少围观的成年人尚且束手无策。而这位高一学生之所以能冷静自若、科学施救,很大程度上源于学校平时的急救课程学习和实战训练。
培养自救和互助意识、掌握紧急救援能力,这些看似与应试无关的素质拓展教育在关键时刻点亮人性之光。有专家指出,类似的“英雄少年”个案越来越多,其实是多年来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回归育人本质的自然反应。而这也进一步引发大家对教育评价的关注:比起培养一些不闻窗外事、只擅长答题的“考试机器”,我们更期待教育界能在立德树人上发力,培养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好人。
急救知识和技能,在沪上不少学校已纳入必修
能在紧急时刻挺身而出,盛晓涵不仅有一腔热血,具备硬核的急救技能,才是这一善举背后的底气。
那么,小小少年为何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教科书式的急救?是偶然,还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如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这受益于他在学校刚上过紧急救援的相关课程。
培养更多“急救小达人”,在上海,急救知识进校园已蔚然成风。早在2015年,AED急救设备已成为全市所有高校和所有普通高中学校“标配”。在上海的小学、中学和大学里,青少年学生健康教育和应急救护培训已成为日常学习的一部分。
黄浦区重庆北路小学从2018年起开设“儿童学急救”课程,异物插入、前臂骨折、气道异物梗阻、常见创伤包扎、心脏骤停时的急救等内容,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逐步积累急救知识并进行实践操作。学校借助高新技术和实物体验等手段,创设形象逼真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既让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又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提前演练。
制度激励善举,教育评价改革可更加多元
在很多网友看来,比掌握急救技能、懂得活学活用更值得称道的,是盛晓涵的善心:他不仅能够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也甘愿做好事不留名。
谈到不愿留名的原因,他坦言:“我做这件事是出于本心、发于本愿,不希望被感谢、被曝光。”“希望更多地记住这是一个普通中学生做的事情,今后大家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要顾虑太多,及时伸出援手。”
“这个孩子身上善良和勇敢的品质,远比分数和成绩耀眼得多。”上海政法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教授章友德也被这位少年深深感动。“现在的中学生能有这样的行动和自觉,让我们感受到了上海注重素质教育的积极成效。”章友德也建议,褒奖这样的善举,目前的教育评价改革还可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可进一步创新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比如可采取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更加重视社会实践和过程的评价,将学生的社会公益实践、社区劳动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给予善举以制度激励。
还有教育专家表示,除了学校要抓好育人的源头,社会也要营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环境。通过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以教育评价指挥棒为牵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作者:储舒婷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新民晚报、格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