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涌现了一批儿童网红,国内抖音、微博、B站等平台也活跃着许多视频直播“小达人”。有调查显示,三成小学生视网红为未来理想职业,不少家长也赞同孩子做网红, “童星闪耀”似在全球掀起风潮。
不可否认,在当下人人皆网红的时代,儿童不可避免地会参与其中。那么,这一代生于社交网络的儿童,究竟该如何认识网红?几年后,长大的他们又该如何面对童年的转型呢?专家表示,不必用异样眼光看待网红这个新兴职业,年少成名不是坏事,关键是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并看待自己。
年少成名不可怕,难在不做昙花一现的“伤仲永”
美国“假笑”表情包男孩Gavin,2岁起爆红社交网络;韩国6岁女孩Boram,买下首尔市中心千万豪宅;抖音平台上,拥有几十万活跃粉丝的儿童网红,代言一条玩具广告的报价约为10万到20万元……在生于网络社交时代的z世代、10后中,“出名要趁早”正被不少人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并成功地实现了商业变现。
▲美国“假笑”表情包男孩Gavin
长大后你想干什么?一项调查了美国、英国和中国的3000名8至12岁儿童的研究显示,在小学生中,网红成为比宇航员更具吸引力的职业。近三分之一的孩子表示,他们长大后想成为网红博主,把直播和拍视频作为收入来源,只有11%的孩子说他们想成为一名宇航员。
你赞同孩子做网红吗?最近,一项网络调查结果表明,赞同和不赞同的家长平分秋色。有不少父母认为,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的工作和表现机会,会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对网红、主播这样的新兴行业,不必戴着有色眼镜去批判,但孩子往往只看到了他们最光鲜的一面,似乎成名、赚钱非常轻松,所以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向往,却很少关注其背后付出的努力和自身具备的实力,包括天赋、运气和资源。”静安区家庭教育中心主任陈小文认为,年少成名不可怕,难在不做昙花一现的“伤仲永”。
眼下,从小学到大学都引入了生涯规划、职业教育,陈小文表示,不妨将网红现象变成引导学生职业选择的教育案例——如果没有实力、没有日积月累的付出,即便侥幸爆红,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当孩子对目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之后,可以再来掂量一下自己行不行。
有人在粉丝簇拥中迷失自我,有人却能发现更好的自己
“从小,爸妈就用iPad给我放动画片”“放松的时候喜欢玩手游”“会经常刷抖音、上B站,看有趣的小视频”“平时会在QQ上和同学聊天、分享好玩的事情”……互联网时代的童年记忆与上一代人已大不相同。
据统计,85%的00后、10后使用QQ或微信,生于社交网络时代的他们,不存在封闭的世界。如何避免孩子在网络社交空间迷失方向?阻止和禁用绝不是办法。有专家建议,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适时抓住机会,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聊聊数字足迹的利弊,规范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
不可否认,短视频与直播的崛起,为网红的推广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同时,网红输出和变现的方式也日益多元。
同时,和电视时代相比,童年在互联网上消逝得更快,但另一方面,相比印刷时代,互联网更强的互动性使自主学习有了更多可能。比如,B站上大火的“最年幼编程老师”、小学生Vita君,至今他已上传了二十多个“小学生教你学编程”的教学小视频,累计播放量突破百万。通过教学,Vita君不断实现着自我提升,他说:“当我教学生时,我自己也在学新的东西。”在其父亲看来,培养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家长要做的就是提供资源和机会,鼓励孩子不断发起更高挑战。
“有人在粉丝的簇拥中迷失自我,也有人在正向传播中发现更好的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宋永宁表示,对于儿童网红现象,父母的引导很关键,像这样注重在网络互动中激发孩子兴趣、发挥个人特长、不断提升自我的案例,值得家长们借鉴。
网红并非人人适合,要善于发现平凡孩子的闪光点
社交网站上,常有孩子因为言行“像个小大人”,被众多网友争相围观并表示羡慕:“真希望我的孩子也这样乖巧懂事。”也有人批评网红生活对童真的消费,不过也有儿童网红家长表示,“无论如何,我们已有许多美妙的经历”。
对此,宋永宁认为,童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失去的。如果父母只是分享符合孩子年龄的行为,比如玩玩具或个人特长等,那么无可厚非;但如果将孩子置于成人的操纵和摆布之下,催其过早成熟,所谓的人气关注,只是满足了家长的虚荣心。
他表示,并非人人都能成名,网红并不适合所有人。不过,相当部分的家长喜欢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这往往影响着孩子的反馈。与其对孩子说“你不如xxx”,不如多鼓励孩子和自己比较,看看有没有进步。
陈小文也认为,当下的社会和家长圈中弥漫着焦虑和攀比。
在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各类比赛中,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拿到第一名或成为校园主角。“与其把聚光灯放在各种儿童‘达人’、表演‘小明星’身上,不如更多关注平凡孩子的价值和闪光点,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孩子。”陈小文说。
作者:储舒婷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资料照片、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