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官网“现任领导”一栏显示,薛其坤已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2010年这所高校开始筹建,在十周年校庆来临之际,这所年轻的高校迎来了一位学术大咖新校长: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前两任校长分别为朱清时院士和陈十一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借鉴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学科设置和办学模式,理工医多元发展、本硕博创新培养,年轻的它正在探索大学教育的新模式。高起点下,南方科技大学被寄予了厚望。雄厚的师资力量,媲美985高校的生源质量,南科大同样不负众望,十年来成就斐然。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南科大位列第323位。在泰晤士发布的世界年轻高校排行榜中,南科大位列内地高校第一位。
薛其坤院士长期从事超薄膜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在表面物理、低维纳米结构等领域成果丰硕。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方面做出了开拓性工作,并因此获得了2016年的“未来科学大奖”。1997年,薛院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除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获“诺奖”级科研成果这些最为人熟知的标签外,薛其坤还被称作“量子王国垂钓者”。2013年5月,薛其坤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同年带领的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杨振宁评价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成果。
今年,薛其坤院士荣获2020年度菲列兹·伦敦奖。因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而获得这一国际公认的低温物理领域最高奖。他也成为该奖设立以来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科学家,第二位来自亚洲地区的科学家。
在今年深圳人才日当天,薛其坤来到深圳,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作了主题演讲。薛其坤寄语深圳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高等教育领域也能成为特区和示范区,担负起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历史使命。他说:“越是基础的,越具有颠覆性,越具有前瞻性,开展跨学科研究是取得决定时代走向的重大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重大技术发明是由少数杰出人才创造的,深圳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培养这样杰出的人才。”
2015年5月30日,薛其坤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里 新华社记者李文 摄
屡败屡战,追求极致:从放牛娃到清华校长
薛其坤,1962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考研“三战”成功,198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他从2005年起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起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如果仅从履历上看,1963年出生的薛其坤可谓是顺风顺水:35岁当教授,41岁就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50岁攻克量子世界难题,并开始担任清华大学分管科研的副校长。
但实际上,薛其坤的科研之路并不平坦。
央视一套朗读者节目曾这样描述他:“当薛其坤三战考研的时候,他没想到自己能在41岁时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当薛其坤花了七年才拿下博士文凭的时候,他也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出任清华大学的副校长。”
1963年,薛其坤出生于蒙阴农村,小时候家里穷,农忙时不上课,父母平时都忙着下地种田,哪有时间管你读不读书。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1980年,17岁的薛其坤还是顺利考进了山东大学。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曲阜师大物理系,一心想报考哈工大的研究生,结果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落败的他憋了一口气,回到学校一边教书一边苦读。
两年后,他报考中科院物理所,这次更惨,物理只考了39分。
连续两次落榜,对他的心理打击非常大,周围人也劝他别固执,可他还是鼓起勇气考了第三次,终于考入中科院物理所。
1990年7月,薛其坤硕士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攻读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人家读博士,5年,他却花了整整7年。
在国外留学期间,薛其坤获得在国际会议中作学术报告的机会,但是糟糕的英语口语让他面临挑战而不知所措。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他把要讲的每个单词、每句话写下来,模拟练习了80多遍,在练习中意识到发音上的错误,把控报告时间的能力也达到不可思议的状态。正是因为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他的演讲最终征服了在场的国外知名教授们,当时听着赞扬与祝贺,薛其坤觉得“像夏天很渴时喝了冰水一样,很舒服”。
追求极致,让自己真正的快乐。对于学生,薛其坤老师同样把他们培养成追求极致的人。薛其坤提到,之前他让一个英语技能差的学生修改报告,并要求把修改的10版都发邮件给他看,然而学生修改的版本之间的存盘间隔不到一分钟,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让薛其坤很生气。于是他和学生面谈,一个字一个字地改语法、段落,教给学生用心对待,每个版本都要有修改方向。如今,这位学生已成为国内顶尖大学的老师,看到追求极致带来的快乐传递下去,薛其坤感到很幸福。
“我愿意期待将来某一天,做科研,也能成为年轻人的偶像。”
在硕士毕业后一两年,薛其坤一度想放弃自己的科研生涯。那时身边许多人下海,每天看起来都特别充实。薛其坤却不知道该做什么,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几乎所有认识薛其坤的人都知道他每天过着“7-11”的生活,即早上7点到晚上11点持续地工作。他的学生曾经心里较劲“想趁着自己年轻,和薛老师比一比,看谁先到实验室,谁最后一个离开”,但多年来几乎没人能赢。这是一种近乎苦行的“修炼”,薛其坤从中体会到的是快乐而非痛苦。
这段艰苦的求学经历,重燃了他对科学的好奇心、对工作的热爱、对科研的责任,还促成了超刻苦的学术精神,因此厚积薄发。20年如一日的坚持,如果没有对学术的专注,没有与科研成果的较劲儿,这种生活就会苦不堪言。但薛其坤感到无比快乐。
他说:
“我愿意期待将来某一天,做科研,也能成为年轻人的偶像。它不再是和贫困、枯燥挂钩。你不能让一个人饭都吃不饱,而去奋不顾身地参与科研。
这个世界上的偶像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是唱歌、演戏,每个职业都能成为偶像,年轻人对偶像的崇拜,也可以变得多元化,科学家,也能有光彩。”
薛其坤是我国公认的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近十年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重要发现之一,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
在科研领域取得诸多成就的薛其坤,被看作“天才”,而在这背后,正是多年来脚踏实地地砥砺前行,最终获得厚积薄发的成就。
薛其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只要你勤奋、执着、专注,就不会在世上一事无成。”
>>>相关链接
薛其坤简历
薛其坤,男,汉族,1962年12月生,山东蒙阴人,1984年9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学、自旋电子学、拓扑量子物理和高温超导电性。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菲里兹·伦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等奖励,入选“国家特支计划”杰出人才。200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12月起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目前为教育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是国际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Nano Lett. 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和 AIP Advances等的编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副主编和Surface Review & Letters主编。
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本科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在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
1987年9月至1990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研究生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0年9月至1994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研究生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2年至1999年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和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物理系学习和工作;
1999年8月至2007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9年9月至2005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5年5月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历任物理系副主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
2011年至2016年任清华大学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
2013年5月至2020年11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7年12月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
2020年11月,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来源:综合自南方科技大学官网、经济日报、深圳新闻网、清华研读间、募格课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