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中国支付行业快速发展,中国已具有全球领先的移动支付市场。从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开始才逐步形成的支付产业,在推动其他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第二季度末,我国银行卡联网的特约商户已超2500万家,银行卡累计发卡数量达到86.58亿张。但是,目前大多数银行卡都绑定在微信或支付宝等支付帐户上,支付帐户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成为我们商业发展的基础工具,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的逻辑,改变了很多企业的商业形态和模式,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银行卡跨越式的发展始自银联成立——中国最早的银行卡是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的牡丹卡,仅仅是服务于少数出国需要。直到2002年,我国的银行卡渗透率仍不到10%。2002年,在金卡工程的基础上,中国银联成立。
银联成立后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实现全国联网通用,推动解决银行卡跨行、跨地区使用问题。
在中国银联与各家商业银行共同努力下,我国银行卡不仅在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日益普及,更进一步加速向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延伸。
到2012年,我国银行卡的渗透率达到了43.5%,接近欧美国家整体水平。这意味着我们用了十年时间,走过了欧美50年的进程。
随后出现了快捷支付,这促进了“卡基”到“账基”的迁移。快捷支付从技术上打通了支付账户和商业银行银行账户的接口。从制度上突破了支付帐户和银行帐户的壁垒,使得银行账户的资金可以方便快捷的进入支付账户,银行账户与支付账户之间的账户之争逐渐显现,支付产业的商业模式开始发生变化。
2011年二维码的出现,使得支付市场的市场结构彻底发生改变。2012年春节的微信红包使得支付帐户迅速增长,以支付账户为载体的移动支付迅速发展, 截止2019年,微信和支付宝占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达到95%。
根据我们对2011-2016年银行卡交易的研究,在小额高频交易场景,银行卡逐渐被移动支付替代,“扫一扫”已经成为小额高频场景下的主流支付方式。而且为了争夺用户,线上的商户手续费已经远低于银行卡线下交易的手续费。与此同时,线下商户手续费实施政府指导价,线上商户手续费市场定价,促进了支付市场的进一步线上化。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开始收购支付牌照,2018年拼多多收购付费通,2020年字节跳动、携程先后收购了支付牌照,互联网+支付的支付机构占据了移动支付市场的主要份额。
但是,支付本身并不能独立存在,它深度内嵌于场景,无场景则无支付。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互联网企业掌握了最核心入口的用户画像,易于向生态圈其他企业赋能,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数字化水平。这个数字化的过程不仅降低了不对称信息带来的交易成本,而且提升了整个产业生态圈的边际收益。其次,C端巨头以强大的C端流量加剧了B端数字化升级服务市场的竞争,第三方支付机构从线上转往线下,在B端寻求纵深发展,不断提升了B端市场的数字化程度。
中国银联加大数字化投入,推动银行业数字化的发展,助力产业各方的数字化转型。可见,随着支付机构场景化的建设和发展,支付机构不仅仅是只是支付,他们与电商、旅游、零售、餐饮等场景交织在一起,推动着支付生态SaaS化,带动了民生领域和实体经济的数字化发展。
互联网+支付的问题和挑战——全球没有一个国家有互联网+支付帐户的企业,更没有针对互联网+支付账户企业的监管。我们今天看到美国的DOJ和FTC对脸书,谷歌、亚马逊、微软进行了反垄断的调查,仍然以互联网企业为特性进行的调查。在中国,互联网企业加了钱包,钱包+通道,在算法的支持下,企业具有很强的纵向、横向扩张能力。场景数据优势可以降低融资成本,使得互联网+支付的企业可以轻松进入金融领域。在互联网与金融未设防火墙的情况下,这为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互联网+支付账户,支付账户承载的数据的非竞争性,边际成本低等特点,使得互联网+支付企业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其纵向和横向拓展的能力非常强。如果拥有钱包的企业,拥有帐户数据的互联网+支付企业排他性使用这些数据,特别是对生态圈的其他企业,排他性的使用数据,那么对于整个经济发展、市场竞争都非常不利
未来,对互联网+支付企业的监管,不仅仅是互联网监管问题,也不是互联网简单加支付的监管问题,而是互联网整合支付后,未来数字化生态圈的发展给监管带来的新挑战。
作者:胥莉(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文汇报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