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养孩子的‘中国心’,首先要培养他们对祖国美好江山的热爱。可以从爱长江、爱黄河做起,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92岁的“人民教育家”于漪,今天下午出现在市北中学的“为多元世界培育中国英才,市北中学105周年校庆主题活动——陈军语文校本课程设计与教学研讨会”上。她以陈军的校本课程《长江诗话》为切入点,畅谈她对“校本课程研发”重要性的体会。
2019年下半年,上海开始使用部编新教材,广大教师老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在“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群的设置”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但是,教师们在如何将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如何处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关系等方面还有不少困惑,尤其在“校本课程研发”方面更是茫然。在新形势下,该如何依托新教材,使教学厚植于中国文化基因,培养具有“中国心”的一代新人?
为此,陈军在新课标出台之前就积极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探索。从2005年至今,陈军每两三年就会设计一个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研发与新课标的“学习任务群”不谋而合,体现了陈军在语文教学上的勤奋思考,也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前瞻性。陈军研发并进行一轮教学的新课程有:《长江诗话》、《文史哲经典例文导读》、《疑思问国文点读》,陈军老师设计并主持基地班、市北中学语文组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有《歌唱母亲河》、《古文的脉动》、《中学生极简文学史研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为市北中学的学生搭建了极富文化意韵和感召力的成长平台。
以《长江诗话》为例。上海市回民中学钱佳瑾老师记得,《长江诗话》是十六年前陈军探索并在该校实施的一门课程,当时高一年级的部分学生,在陈军的引领下,沿着滚滚长江一路走来,一起追寻着中国历史上的文人们在此留下的坎坷而辉煌的足迹,感受他们当年的心情故事。
让钱佳瑾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节课陈军就让同学们画长江流域图,之后在每节课的学习前,都会让学生先画一画长江流经的下一个城市或地域,从白帝城的《早发白帝城》,到洞庭湖的《岳阳楼记》、到庐山的《题西林壁》、到南京、扬州的《书湖阴先生壁》、《次北固山下》等,最后到长三角洲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扬子江》等,一边学习一边画,帮助学生构建起地理观、文学观,促进学生在脑海中始终浮现长江的雄健形象极其流域的地域文化形象。让学生在地理中体验文学审美,在文学中获得地理知识,拓宽了文化视野,增强了文化自信,厚实了人文底蕴。
厚植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这是陈军设计研发语文校本课程的思想主线。
记者注意到,“陈军语文校本课程”以国家必修课程为基础,形成跨学科特点,形成“文跨”“文理跨”“校内外跨”等多种形态,通过联系、比较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形成综合思维,培养综合核心素养。这些课程面向社会生活,倡导“师生为友,生生为友,亦师亦友”的学友生活,着重问题驱动式学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同时,课程也立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确立人的学习自主地位,培养人的个性特征,确立每个学生的自我发展路径,突出人文情怀、科学精神、批判思维、沟通合作、艺术素养、终身学习、健康身心协同发展的现代人格特征。
静安区教育局委托陈军带教了区语文实训基地研修班。“六一学社”是他们的共同学习社团,全体学员勤奋努力,取得了阶段性学术成果。在活动现场,静安区教育局领导为区“六一学社”学员颁发了学术奖。
作者:王星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钱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