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伯(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语文教师、2017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
【从教感言】
成长在物质丰裕、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会面临很多诱惑,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至关重要,教师要用温情和智慧铸就学生的心灵课堂
2019年高考前夕,晋元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张少伯照例一边将准考证递入学生手中,一边拿出自己给每位同学准备的手写信,“教育要有温度才能走心”是他的恪守。
从教三十余载,为学生写信的习惯就坚持了三十余载。满满一张A4纸,没有花哨的文字,只有最平实的话语、热情的鼓励和中肯的提醒,信尾统一署名“愚师挚友:少伯君”。
而他没想到的是,每位学生也为自己准备了一封信,信中有高中的点滴,对恩师教诲的感恩,更有鸿鹄之志。将手中的一沓亲笔信送给学生,再从学生手上收回满满的回忆与祝福,张少伯深刻感受到自己坚持的 “情智”教育没有错。
张少伯曾获得2017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谈及自己的教育理念,他提起人民教育家于漪的一句名言:“语文课不能只教在课堂上,要教到学生心上。”这句话是张少伯的座右铭。在他看来,在传授知识之外,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大写的人”。
张少伯的学生往往称其为“男神”、“少伯兄”、“少伯君”。提及这些称呼,张少伯哈哈一笑,表示,“要让理想信念注入学生的灵魂,首先必须要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和智者。授课方式上也要变通,青少年最反感长辈居高临下、生硬空洞地讲大道理。”因此在课堂上,他致力于通过丰富的语言形式、文本解读、结合历史与当下,让学生产生共情。
例如,高二语文课的第一单元,讲的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课堂和文艺作品中不乏《七根火柴》、《万水千山》、《突破乌江》等著名的长征故事,但张少伯发现,每当提起“长征精神”,学生们的理解常常仅限于“不怕远征难”。可他们为什么“不怕”?面对艰难险阻,那么多人义无反顾跟着共产党一路前行,即使战死饿毙也在所不辞,这又是为了什么?对此,学生们往往体悟不深,语焉不详。
“讲长征或许很远,但讲长征和当下的联系,学生们才会有切身感悟。”张少伯从“大渡河路”、“金沙江路”、“瑞金医院”、“长征医院”等路名、院名的来源说起,穿插了诸多与长征相关的历史故事,以情动人。
今年春节期间,受到疫情影响,在“停课不停学”的口号下,学生们在家上起了网课。如何结合疫情让学生对“长征精神”在当下的延续和传承有更深刻体会?张少伯组织班级学生形成一支宣传队,每天出一期电子报,对疫情状况、防疫措施、典型英雄以及身边参与抗疫的老师们进行报道。
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实践,学生们从最初不了解新冠肺炎、对疫情感到恐惧,到理性看待疫情,再到认识到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指挥下凝聚一心、团结奋斗、拼搏的精神,在作文中写下 “此生无悔入华夏”,这种变化润物细无声。
虽已毕业多年,很多学生一直珍藏着张少伯的手写信,视若珍宝。其中不乏有学生受到他的影响,立志从教,曾经的弟子,现在也都踏入教育工作岗位,成为了他的同仁。或许,这就是师道的一种传承吧!
作者:吴金娇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