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假“云家访”全班37个家庭之后,长宁实验小学二年级7班班主任陆小涓发现,课外班已成了小学生的标配,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正在上至少一门课外班。但是,不管报班,还是不报班,家长都很苦恼。
陆小涓和同行一交流,发现这样的情况很普遍,报班的家长一边陪读一边担心,课外班学得太多会不会影响课堂效果?课外班到底要学什么、上几门才合适?不报班的家长担心:孩子不提前学是不是容易跟不上。
对此,几位一线执教的老师不约而同地谈到,对刚进入小学的低年级孩子来说,首要的是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行为习惯。在孩子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家长可以根据他们的意愿,适当地培养一到两个艺术或体育类的兴趣爱好更好。
“零基础”上学跟不上?与其分散孩子精力,不如坚持培养他们的意志品格
陆小涓在家访中发现,班上几个孩子迥然不同的暑假安排,带来了显著不同的效果。
这个假期,即将升入二年级的小华(化名)轻松不少,比起刚刚过去的一年级,他每天放学都要上五六门不同的兴趣班,假期中被减少到两门。因为陆小涓曾和家长沟通,过多、过分散的兴趣班,让孩子在上课时注意力很容易不集中。所以小华的暑假兴趣班“缩编”了,不过,从陆小涓家访的情况来看,他的作业质量没有下降,而且识字量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并未落后,已经开始阅读《三国演义》了,超出了这个年龄孩子的平均水平。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的学业情况,与报了多少门课外班关系不大。语数外等学业内容应该以扎实掌握基础为主,没有必要过度拔高或者撒网式报班,导致孩子的注意力分散。”陆小涓认为,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不如眼光放长远,让孩子选择在某一两个领域坚持,尤其是艺术或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不仅能让他们通过坚持收获成就感,也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坚持的品格。
比如,她班上的另一个“零基础”女孩小敏(化名),只上一门游泳兴趣课,看似在入学时“吃亏”落后,但到了这个暑假却“后发先至”。陆小涓“云家访”时发现,小敏晒黑了不少,原来,即使在超过36℃的高温天,她依然每天坚持在区游泳队训练,白天还要跟着教练户外跑步、练体能。刚入学时,她一度因为识字量等方面不如提前学过学生而着急,而现在,她的暑假日记里已经不会出现拼音了,和提前补课的孩子进度没有什么不同。
从小敏和教过的诸多孩子身上,陆小涓发现,“坚持体育锻炼的孩子学业的专注力和积极性表现方面都更突出,而不轻言放弃的‘运动员精神’能帮他们未来走得更远”。班上另一个也爱游泳的男孩,在追求卓越的运动精神影响下,从开始时满足于作业得“良”到现在每一项都渴望争取到“优”了。
学太多影响课堂效果?日常家庭生活中处处是学习的机会
暑假期间,万航渡路小学通过对全校新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和线上家长会,整理和统计了一些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一年级1班的班主任戴秋霞老师发现,今年9月即将迎来的新生中,真正“零基础”——不识字、不会十以内加减法的几乎没有。由于担心入学后跟不上,一半以上的家长为孩子报了课外兴趣班。但在和戴秋霞交流时,不少家长却提出了疑问:孩子提前学会不会影响课堂效果?
“这取决于孩子是否抵触上兴趣班,家长千万不要勉强孩子,如果他们因此产生厌学或逆反的情绪反而得不偿失。”她从教多年发现,“事实上,低年级的孩子更喜欢模仿和重复。而不像高年级或初中的孩子,可能对重复的知识失去新鲜感。”比如他们喜欢的动画片,可以反复看好多遍,对于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更愿意关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因为这样学起来更有成就感”。
不过,身为语文老师的她表示,其实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处处都学习的机会。比如和孩子一起玩记住2-3个词语的小游戏来锻炼孩子的词语积累能力和听力,第一次玩时,可能有的孩子不明白规则就跑开了,则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又比如,和孩子对话时,鼓励他们说完整的句子而不是词语,当问孩子“今天的饭菜好吃吗?”要引导他用“今天的菜很好吃”“XX菜不好吃”等句子来替代“好吃”“恩”这样的回答;还有家长在教孩子学写自己的名字时,应该要求他大致能把几个字写成大小一致、都在横线或格子里。
此外,戴秋霞欣慰地发现,大多数家长都给孩子买了不少绘本进行亲子阅读,但也有不少家长向她反应孩子阅读口味“偏食”的问题:即孩子只偏爱同一类型的绘本,比如童话或探险类故事,其他类型的则不感兴趣。
对此,戴秋霞根据多年的带班经验建议家长:“在不同年龄段,每个孩子的兴趣点会自然发展和转移,家长先不要打击孩子的兴趣。况且,进入小学后接触课本内容,以及集体环境下同学之间的交流,都能大大丰富孩子的知识外延。”
由于上半年大多数时间孩子都宅在家中,她在线上家访时还发现,不少孩子在家中“荒废”成了小胖墩和近视眼。戴秋霞特意强调:“家长与其为报辅导班烦恼,不如利用假期帮助孩子做好进入小学的身心准备。”比如,每天让孩子按时起床、睡觉,坚持户外运动进行体重和视力管理;每天定时帮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倒垃圾等,有意识地通过定时、限时完成的小任务锻炼孩子的时间观念,以防入学后的“拖延症”。
作者:储舒婷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