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为人父母者大多会认同一点:从事必要的体力劳动,对孩子而言无论是健康成长,还是品性塑造和人格养成都大有裨益。但提到如今的劳动教育,大家也大多会坦率承认:和语数外等学科教育相比,劳动教育的“地位”有待提升。
昨天,上海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从“一揽子”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为全市学生的劳动教育体系升级赋能。按照文件精神,劳动教育不仅将纳入沪上大中小学必修课,而且劳动意识的培养还将前移至幼儿园启蒙阶段,真正从娃娃抓起。
大中小一体化有机衔接,根据不同的学段,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循序渐进加以推进,可以说,这不仅是《实施意见》的亮点,也足以成为一段时间内检验上海教育在育人模式和成效方面的一个极佳观测点。
生在资讯发达的年代,如今的孩子并不缺学习的机会,但在升学的压力下,大多数时间仍偏重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平时能动动手、出点汗,从实践中增长本领和技能的机会相对偏少。
劳动教育不到位,人才培养的质量难免会打折扣。现实生活中我们多有发现,有的“学霸”没有被学校里的各种考试难倒,但在照顾自己生活方面捉襟见肘,离不开父母的帮扶。每年迎新现场总能看到“违和”的这一幕:考上大学的新生难掩兴奋之情,迈着轻松的步子一个人走在前面,而后面跟着的父母甚至祖辈,手上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到了寝室后就开始打扫收拾……
从这个小小的细节中,教育工作者一眼就能捕捉到其中的问题:因为劳动教育的缺失,很多年轻人不仅缺少劳动技能,而且漠视劳动的价值,既体会不到劳动带来的光荣感和成就感,对他人的劳动成果也不重视。至于劳动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大量体力、汗水、心血,劳动对个人心志的磨砺,更无法体察。
有没有可能通过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一举破解这些青少年教育的难题?可以说,这份《实施意见》要真正落地,争取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形成共识是第一位的。只有形成共识,群策群力,才能为青少年打造真正有获得感和成就感的学习新场景。
劳动教育不同于普通知识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养成教育,需要家校乃至社会共同来提供“资源”。要让孩子真正热爱劳动,家庭就是课堂,即便孩子的学习再忙,也要让他们抽出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一同营造勤俭持家的氛围。要让孩子从小有机会从事劳动,在劳动中增长见识和才干,学校的课程也需要不断整合新资源、尝试新模式。比如,能否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孩子们有机会跟随一些能工巧匠、劳模和“大国工匠”一起学习,并在内心深植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崇高感。
除了甘于吃苦耐劳,劳动还有另一层含义:不断创新、创造。对上海来说,如何统筹全市资源,打造更多综合性的劳动教育中心,让更多青少年在从事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也有待进一步破题。
其实,所有的劳动背后都有付出,事无巨细,承载的都是劳动者的一颗“匠心”。让莘莘学子参与劳动、诚实劳动、崇尚劳动,切身体察“匠心”,这样的劳动教育才会“走心”。以此为“靶心”的劳动教育体系重塑,也完全有可能为上海打开一片教育改革的“新片区”。
作者:樊丽萍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上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