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上海科技大学举行2020届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这也是上科大全面完成基本建设、校园正式投入使用后的第一届学生。48位硕士毕业生和7位博士毕业生被授予首届上科大硕士和博士学位,这是上科大发展历程中又一个重要标志。
毕业生们也交出了一张颇为亮眼的成绩单:2020届本次授予学位的307名本科毕业生中,81%的学子获得了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深造的录取通知书。
除已转博的学生外,本次授予学位的123名硕士毕业生中,15%的学生选择继续在国内外攻读博士。
本次授予学位的95名博士毕业生中,41%选择国内外博士后工作。还有很多同学找到了理想的就业岗位,其中有58%的同学选择在国家战略最需要的重点领域就业。
在毕业典礼上,上海科技大学校长江绵恒介绍,目前上科大已实现学生全部返校学习,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全面恢复。
疫情期间,上科大的教学和科研没有“缩水”,学校办学质量没有“稀释”。今年以来,学校已经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世界顶尖学术期刊中发表了13篇论文。其中,有10位研究生是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5人为今年毕业的博士生。
“人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同样人的精神上缺“钙”,丧失道德良知,再聪明再能干的人也会被朋友嫌弃、被社会唾弃。”
江绵恒向毕业生们提出四点期待:
一是保持自信和定力,经得住磨砺;二是保持道德良知,守得住底线;三是保持家国情怀,担得起使命;四是保持创新精神,干得出事业。
“你们即将踏上的人生新征程,也许会一帆风顺、精彩纷呈,也许会泥泞崎岖、跌宕起伏。对此要有艰苦奋斗和十年磨一剑的充分准备。”临别之际,江绵恒勉励2020届毕业生,在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珍惜青春年华,既用激情和理想去追梦,更用实干和创新去圆梦。
作为特邀嘉宾,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以《择一事终一生——我和我的莫高窟同事们》为题作主旨演讲。
樊锦诗回忆,57年前,她也如同在座毕业生一样青春韶华,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背负着学校的嘱托,怀揣着对前途的憧憬,来到大漠深处的敦煌。25岁的她就此扎根敦煌,潜心敦煌文物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从青丝直至白发。
莫高窟偏居西北边陲,远离敦煌市25公里,地处戈壁沙漠之中,在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前的30多年里,那里几乎是人迹罕至的孤岛。职工们住土屋,睡土炕,用土桌,坐土凳,喝的是咸水,吃的面要自己去磨,一盆水要擦脸、擦身,洗脚,交通工具就是牛车、毛驴,职工孩子无法上学……
“虽然绚丽多彩的敦煌艺术无法忘怀,可是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还是让人望而却步。”她坦言,其实自己是想离开敦煌的,但在那个年代,“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更可况,敦煌的保护和研究需要她。
在樊锦诗守望敦煌50余年的背后,她的丈夫——原武汉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人彭金章教授,也为她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用彭金章自己的话来说,人家说樊锦诗是“敦煌的女儿”,那我就顺便做“敦煌的女婿”。他主动放弃武汉大学的工作,来到敦煌,从同窗到伴侣,两人相伴一生,共同相守敦煌,致力于敦煌事业。
在演讲中,樊锦诗深情讲述了一代又一代的敦煌莫高窟的守护者们。她感言,非常荣幸能够与同事们一起为莫高窟这样一处具有无与伦比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服务,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事业。
她也衷心祝福毕业生们在从事自己热爱的科技事业中绽放自我价值,成就无悔人生。
毕业典礼上还举行了别开生面的点亮校友地图活动。
在毕业典礼前一周,由信息学院师生制作的“上科大校友”小程序正式上线,通过“云点亮地图”“云祝福”为2020届学子庆贺。
受疫情影响,部分2020届毕业生将在学校9月增开学位会后获得学位。
作者: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摄:成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