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学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频频“亲密接触”:继今年4月两项学术成果在《科学》在线发表后,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两项学术成果近期又同时上线学术期刊《自然》。
半年内,上科大已连续发表13篇CNS(《细胞》、《自然》和《科学》杂志)文章。
建校六年多,还是一名“新生”的上科大已展示出强大的科研能力,其硬核实力的背后,是过去数年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持续改革与创新实践。
坚持五条标准,让青年人才的潜力充分释放
近年来,上科大青年研究人才频频发力。令人惊诧的是,这群发表重要科研成果的研究人员,平均年龄不到40岁。
7月1日,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副研究员华甜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为内源性蛋白质分子如何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GPCR)提供了新见解。尽管刚过而立之年,华甜的科研成果已多次发表于《细胞》《自然》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博士毕业后,她更被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上科大从建校伊始,便坚持不唯‘帽子’、不唯名气,打破论资排辈,建立起自己的聘任、晋升和考核制度。”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李儒新直言,给年轻科研人员充分的信任、机会、条件与激励,他们的才华和潜能才有可能被充分释放。
在上科大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华甜绝非孤例。
让制度设计、培养体系去贴合、服务于人才的需求和发展,才能让更多青年人才的才华与潜力充分释放。正如李儒新所言,上科大人才考核始终坚持“重品行、重育人、重学问、重能力、重公认”这五条标准,“在这里,科研人员不用花时间琢磨职称评定,只管脚踏实地做研究”。
培养科研后备力量,让研究生在“科研中成长”
建校至今,上科大已培养两届本科毕业生、两届博士生和四届硕士生。在校师生有一个明显感受:得益于上科大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在校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培养质量正不断提高。
日前,上科大物质学院2017级研究生邓宇超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上在线发表了科研成果。作为上科大与上海高等研究院的联合培养研究生,邓宇超是上科大招收的第二届硕博连读生。
“上科大是一所年轻的高校,而最初吸引我的便是它的‘新’。”邓宇超说,不管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是丰富多彩的活动都因其“新”而别具一格。比如,学校不仅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重大科研项目,还将培养研究生与上科大承担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学设施平台建设任务有机结合,同时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论坛均对研究生开放。
遵循“科研中成长”的研究生培养规律,推动科教创新资源向人才培养聚集,上科大打造的科教融合平台正让科研后备力量茁壮成长。
地处科技创新热土,“导师制”让本科生踏上科研之旅
纵观上科大六年多的发展,李儒新不无感慨,学校的发展还得益于深度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得益于全面融入浦东开发开放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在上科大,学校对教师的要求绝不仅仅是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每一位教师都有双重身份,既是各学院的教授,又是本科生的导师。“导师制”的推行,让刚踏进校门的本科生也有机会和行业大牛一起做科研。
“上科大十分鼓励低年级的本科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以及进入实验室,从而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级本科生孙哲韬告诉记者,还在大二时,他便加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助理教授刘巍的课题组。
“科研无缝衔接”给学子带来的科研实力与竞争力,不容小觑。基于这样的培养模式,上科大在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坚实。
作者: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文汇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