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地垫如今已成为许多家庭的“必需品”。但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当孩子在地垫上连滚带爬时,一种具有致癌风险的化学有害物质——甲酰胺,可能正在悄悄侵袭孩子的健康。
记者近期购买了10款儿童地垫,送第三方检测机构参考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内的团体标准进行检测后发现,其中6款产品甲酰胺超标,超标最多的高达17倍。更触目惊心的是,这些“毒地垫”无一例外地打着环保名义售卖,多是热销产品。
10款地垫中6款带“毒”,多数售价偏低
有医学研究表明,甲酰胺被吸入或接触渗透进入人体会损伤血液和神经系统,并有致癌风险。欧洲化学品管理局将甲酰胺归类于具有生殖毒性物质。欧盟标准要求儿童地垫的甲酰胺含量不得超过200毫克/公斤。
2018年,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牵头制定国内首个儿童地垫安全团体标准,也要求甲酰胺不得超过200毫克/公斤。
相关标准限住甲酰胺了吗?
记者根据销售情况,从网店、实体店购买了10款价格从9.9元到369元不等,高中低档不同品牌的拼接地垫送往第三方检测机构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除2款地垫未检出甲酰胺外,其余8款均有检出。其中6款地垫甲酰胺含量超过200毫克/公斤,超标最多的高达17倍。
从价格上看,甲酰胺超标的地垫平均价格较低,大部分售价不到50元,最便宜的9.9元10片包邮。甲酰胺含量符合标准的4款地垫,价格多在200元以上。最便宜的一款合规地垫,售价为99元6片。
实验室又从超标地垫中选取三个样本,在30℃的恒温箱老化48小时,模拟人们常说的在外面晾晒两天的环境效果。结果显示,甲酰胺含量减少了31%至47%,但仍然远超参考限值。
广电计量化学实验室副主任林炼锋介绍,如果儿童长时间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使用含有甲酰胺的地垫,存在潜在危害。
超标地垫多为EVA材质,反复使用回收料
检测超标的6款拼接地垫,在多个电商平台上均是热销产品,并无一例外打着“环保”名义售卖。
记者在某热门电商平台上购买的两款地垫,销售量均超过10万件,一款甲酰胺含量为3420毫克/公斤,价格为9.9元10片;另一款甲酰胺含量为2697毫克/公斤,价格为28元9片,而商家打出的宣传语是“安全放心垫”“呵护宝宝”。
记者在某知名电商平台上购买的一款关联某动画IP的品牌儿童地垫,价格为35元9片,评价有1.3万条,甲酰胺检测含量为1985毫克/公斤,商家宣传“安全环保”。
此外,在某大型电商平台上购买的两款儿童地垫,其中一款甲酰胺含量为520毫克/公斤,价格为23元6片,评价上万条,商家号称是“国内泡沫地垫行业品牌”;另一款地垫甲酰胺含量为3101毫克/公斤,价格24元/4片,月销量超过5000件,生产商声称专注制造爬行垫多年,“材质安全,环保无毒”,是“可以舔的爬行垫”。
从检测结果看,4款符合甲酰胺含量标准的儿童地垫,1款是EVA材质,2款是PE材质,1款是XPE材质。6款甲酰胺超标的地垫中,5款是EVA材质,1款是PE材质,但不少商家在售卖时仅注明材料为“泡沫”。
林炼锋介绍,EVA材质的儿童地垫更容易超标,主要是生产过程中加入的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受热分解会产生甲酰胺。发泡剂加得越多,发泡效果越好,其柔韧性更强,不容易断裂。
另一种可能造成有害物质超标的原因是回收材料反复使用。广东一家生产儿童地垫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原生料与回收料价格相差一大半。有的厂家为了控制成本会使用很多回收料。一些公共场所使用的儿童地垫,需要增加材料密度把垫子做得又厚又稳,也会大量使用回收料。
江苏亿科检测认证有限公司董事长竺云龙说:“回收材料是将很多类似材料放在一起进行加工,很多有毒有害物质就会被掺入。”
业内人士介绍,XPE是PE材料的一种,发泡过程不需要甲酰胺。而超标的一款PE材质地垫,有可能是加工过程污染、用回收材料等多种原因造成。
解甲酰胺之“毒”路在何方?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对甲酰胺的认识和管控相对滞后,消费者也缺乏安全意识。记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七成以上家长不了解儿童地垫材质的区别,近六成家长没听说过甲酰胺,四成以上家长表示听说过甲酰胺,但了解不多。
2018年,深圳市制定实施了《儿童塑胶地垫化学安全技术要求》,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2018年发布了《儿童地垫安全要求》团体标准。这些标准虽然对甲酰胺的含量限值做出要求,但并非强制执行,且适用范围有一定局限性。
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会长梁梅介绍,团体标准对原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完全符合团体标准的儿童地垫生产企业数量有限。
林炼锋建议,为了保护儿童身体健康,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制定爬行垫等儿童用品中甲酰胺及其他化学有害物质含量限值标准,规范行业健康发展。
“必须从生产源头上控制好材料的使用。”广东一家儿童地垫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说,“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安全环保,行业的监督机制、惩戒机制必须跟上,让使用回收料、劣质料的企业得不偿失。”
林炼锋建议,家长选购儿童地垫时应注意是否存在刺激性气味,如打开外包装后就能闻到刺鼻味道,尽量避免购买;购买时留存购物凭证,以便出现质量问题后有效维权。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唐闻佳
来源:新华社、上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