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新书,叫《妈妈的悔过书》。韩国作者李柳南,既是一名积极爽朗的校长,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师。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外人看来优秀干练的女强人,回到家里,却要面对一双高中休学、只知上网打游戏的儿女。
究竟是哪一步出了错?李柳南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并写下了这本悔过书,“不是只有孩子要写悔过书,假使大人做错了事,也应该写。”
当正读高三的儿子告诉她不愿再去学校时,李柳南感到一阵眩晕。
她无法理解成绩排名全校前三的儿子,怎会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更让她绝望的是,此后就读于江南某名校的高二女儿,也表达了同样的诉求。
就这样,一对原本让李柳南骄傲的模范儿女,就此宅家成了“废人”,每天做的事就是吃、睡、打游戏、看电影......一开始,素来在外意气风发的李柳南完全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
但面对儿女的无动于衷,万般无奈之下,李柳南不得不回想自己的人生,到底从哪里开始出了错?
好的父母,不把孩子当炫耀工具
“愚昧的父母,想把子女变成炫耀品;有智慧的父母,让自己成为子女的骄傲。”或许,很多人的想法是后者,行动上却是前者。
李柳南也不例外。
在过去,她费尽心思地想把两个孩子培养成“炫耀品”,“我的孩子至少要比我优秀,要比我教的学生中的最优秀的还要更优秀。”光是念书好还不够,还要拿很多奖,还得是学生干部,因为这些都是妈妈李柳南的炫耀凭证。
当时,回到家的李柳南,雷打不动的第一件事便是把手放到电视上,根据发烫程度来估计孩子看了多久电视,“电视都要着火了,就是这样作业才不完。”
孩子低着头想要辩解,李柳南却更火,“六点前把作业写完,没写完就不能吃晚餐。”
时刻被母亲监视着,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是普世意义上的十分“乖巧”。也正因如此,李柳南的一双儿女一直是别人口中的“完美孩子”。
只是当时的她,并不知道这样的教养方式是有期限的。
原来我并不是父母,而是统治者
俗话说,“没有赢得过父母的孩子。”
直到孩子休学之前,李柳南都无法理解这句话。
休学在家的两个孩子,吃饭以外的时间,除了打游戏就是看电影,“他们像两个中毒的人一样,家里摔碎的电脑、手机、剪断的数据线越来越多......”而李柳南也压根无法与孩子进行对话,“他们看到我就像看到仇人一样。”
到底哪里做错了呢?回顾孩子幼年时期发生的无数事件,李柳南蓦然发现:自己似乎从来不曾好好和孩子对话。
在《妈妈的悔过书》里,李柳南提到了一个概念——教练型父母。
能让孩子说话的父母;能从容听孩子说话半小时以上的父母;当孩子说话时,能注视着孩子表示赞同的父母......这样的父母就是“教练型父母”。
这样的父母,总会试图理解孩子的内心,他们会习惯性问孩子:“你喜欢的朋友是谁?今天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你的梦想是什么?”
而反观自己,李柳南惭愧地表示,“别说三十分钟了,我连三分钟都不曾与孩子好好对话过。”
很多时候,父母跳脱出父母的身份,成了一名管理者、监视者甚至是统治者。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只会让孩子与父母间的壁垒越来越高。
孩子为何退学?因为缺乏学习“动机”
原本两个成绩优异的孩子,为何突然连学校不愿意去了?
其实并非“突然”,一切都有迹可循,“因为两个孩子一直以来拥有的都是他人/妈妈主导式的学习。”
他人主导的学习,会达到极限,李柳南儿女的极限是在高中。不同的孩子,时间点也会不同,但无论是谁,到达极限的一天总会来临。
那么,与之相对的“自我主导式”的学习能力又是如何产生的?最重要的,便是培养孩子的“动机”。
李柳南的女儿,曾有段时间特别沉迷漫画书。但李柳南却以“漫画书耽误学习”为由,将女儿的漫画书全部扔到垃圾桶中,并将其狠狠训斥了一通。
她对孩子的打击还远不止于此。
当儿子拿着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回来,大声嚷嚷着,“妈,我拿到第一名了!”
李柳南的反应不是夸赞,而是一盆冷水浇上来,“语文是进步了,可数学怎么退步了呢?你这样的成绩在名校里,根本连中间名次都排不上。”
讽刺孩子的家长也许恰恰就是源于爱。他们想让孩子变得更好、更谦虚,却没有意识到这样日积月累的打击,只会践踏孩子的自信,轧断孩子的学习动机。
若想激发孩子拥有的无限潜能,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尽可能让孩子投入自己擅长的事,营造出能让孩子自主选择的环境,再通过孩子选择的事物,仔细观察孩子对什么有兴趣。
好的教育,应该是找出擅长的地方并给予称赞,适当提升孩子不擅长的部分。
孩子的童年像风一样稍纵即逝。不懂孩子的愚昧父母,等到孩子长大了就悔之晚矣——如本书作者一样,到最后只能以“悔过书”来试图救赎。
作者:严慌慌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任荃
来源:蓝橡树 图:pexels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