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大流浪猫关爱协会(北大猫协)自制的“燕园猫速查手册”小程序走红网络。
这是一个校园流浪猫的“档案库”,“在校”指猫咪仍在校园流浪,“毕业”指猫咪找到了新主人,“休学”指有一段时间没有在校园里看见它了,“喵星”指猫咪离世。
一张失猫招领启事,招来两任主人
2019年11月,新太阳学生活动中心附近突然出现一只后腿有伤的橘白猫果果,送医处理后,同学们在“北大猫协”公众号上发布了招领推送,有两位“主人”认领。
原来,果果一个月前从主人家逃到了学校西北边的保护生物学楼,被实验室的同学们遇上收养。期间,果果和实验室的同学们相处十分融洽,甚至在外面抓了老鼠送给同学们。后来,它又悄悄跑到了新太阳学生活动中心附近。
看到“失猫招领”消息后,实验室同学和主人都在第一时间赶了过来。最终,依依不舍合影,原主人把果果带回了家。
在“北大猫协”的世界里,它们像一个大家族,像人类一样,有名字有同伴,有争吵有求爱,彼此快乐地生活着。
猫咪“流萤”和“小沙”
校园里的燕南园、静园等地,随处可见各式慵懒的猫咪,或是晒着太阳眯着眼睛,或是慢悠悠地散步。人们围着它们抚摸拍照,它们也一副惬意舒适的模样。
猫协的日常工作除了上述提到的送养外,还包括绝育、日常喂养、带他们看病等。
冬天天气太冷,猫协的同学们曾尝试过搭建各种各样的猫窝,但由于户外和户内的猫所需的居住环境不太相同,对于居住地的挑选和建筑材质等也存在着困难,因此现有的理想地就是地下室。
猫协会长范瀚允提到,燕南园19号院边上有一排洞,猫咪经常进去,或许它们能够帮助猫咪避寒。
猫咪“薏米”
2019年9月,微信小程序“燕园猫速查手册”(又名“北大猫咪图鉴”)上线,其中以猫咪证件照和档案为主要内容,增进爱猫人群对校内猫咪的认识,从而建立起更好的人猫互动关系。“一开始的原型只是一份用来统计校园内的猫口数量与现状的Excel,后来为了方便大家认识猫咪,就逐渐优化,加入了猫咪关系和部分叫声音频、花色分类和其它进一步分类。”
微信小程序“燕园猫速查手册”
在日常生活中,猫咪之间的关系主要依靠同学们的观察,例如牛牛和奶酪老是粘在一起吃粮,姜丝鸭一靠近就冲他叫,出竹每次看到大哥就凶叫。人类对于猫咪的爱可能赋予它们更多情感想象,而小程序希望能够相对客观地介绍园子里的猫咪们。
最近有之前的领养人想让自己领回家的燕园猫咪在小程序里从北大“毕业”,未来可能也会把这一部分猫咪添加进去。
北大未名BBS猫协版的置顶帖中提到,校内流浪猫绝育率在90%左右。“我们的宗旨是和平减少校内流浪猫的数量……流浪猫其实本身并不适宜在野外生存,无论是对自身还是整个生态环境并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猫协会长范瀚允和秘书长蔡翔宇如是说。
“自然界的动物本身有其内在规律和适应性,流浪猫并非环境中的原生动物,因此需要对它与其它动物之间的关系做出一定控制。”猫协建立的初衷是是协调人猫的关系,提升现有流浪猫生存条件。尽管北大的猫咪生活惬意,并且与我们相处融洽,但情感的喜爱并不意味着环境的适合。
野生与监测:物种的“神奇”属性
猫咪只是燕园众多生灵里的一种。除此之外,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珍贵而特别的校园物种。
满头白花如雪的流苏树、传说中朝开夕落的木槿、拥有蓬松帅气羽冠而数量稀少的“明星”太平鸟、“最特殊的普通鸟”戴胜……它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每一种类都是一个丰富美丽的世界。
校内动植物种类多样,观察和记录是保护它们的第一步。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简称“绿协”)的例行活动主要包括物候植巡和鸟类调查,并在公众号上定期更新巡查报告。
物候植巡时记录的阿拉伯婆婆纳
小麻雀闭眼
2018年7月,“北大绿协”微信公众号以及BBS发布校园动物名录,更新统计并整理了校园物种,包括兽类12种,鸟类214种,两爬类14种,鱼类26种,软体动物类14种,节肢动物241种。物种总数共增加至551种。
物候记录
鸟类调查记录
除此之外,公众号还有“燕园生灵”板块,专门介绍校园各类动植物。
绿协会长黄子瑶提到,绿协会定期给同学们科普动植物相关的知识,还包括一些识花和识鸟的技能,以帮助大家更好的观察、记录和保护动植物。
在最近一次的物候调查中,绿协还带领大家发现了一些植物不寻常的开花现象。“看到一些植物在冬天这么冷的时候还在开花,我们当时非常惊喜,感觉它真的很顽强。”黄子瑶如是说。
11月物候植巡,竹子开花打籽
北大的地锦
2017年,一只雄性绿翅鸭在迁徙途中迷了路,直至今日仍定居在燕园。但这里并无雌性绿翅鸭,有的是体型略大的雌性绿头鸭。不愿意“孤独终老”的它选择了“疯狂”地求爱,到现在“女朋友”可能已经换了好几任了。这是被绿协同学们津津乐道的“跨越种族的恋爱”。
展翅的绿头鸭
在保护动物的过程中,同学们会面临动物受伤的情况。绿协目前没有专门救治动物的项目,但如果有社员发现受伤的动物,会热心救助它们。2018年,他们将一只松鼠送到了动物救助中心。
动物救助的日常
自燕园自然保护小区成立以来,绿协正逐渐落实相关工作,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例如植物挂牌、鸟类调查等。但目前推进比较缓慢,这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比如经费问题,以及与山水保护中心和园林部门的交涉与合作等。目前协会正考虑申请基金来进一步推动工作。
灰椋鸟育雏
黄子瑶指出,最近协会同学正在思考怎么更好保护鸟的问题,除此之外,她也强调,“我们密切关注着学校动物保护方面的动向。如果有问题发生,我们会及时处理。但总体上来说,我们还是遵循自然规律,‘顺其自然’。”
保护与互动:共同的“自然家园”
此前,绿协同学在未名湖边恰好碰到了一只乌龟,于是拍照发到绿协微信交流群中。有知识经验丰富的同学立刻指出这是只巴西龟,属于入侵品种,可能是有人在湖里放生的,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绿协同学们就没有将其再放回湖里,而是联系了标本馆,妥善处理。
“动物保护要考虑整个生态系统,而不是单纯保护某几种动物。”黄子瑶提到,“自然界有其自身弱肉强食的规律。我觉得我们能够对北大生态环境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人为影响。我们会提醒游客不要摘花摘果子,在湖边不要钓鱼等等。我们毕竟是一个校园,怎么和身边的生物、周围的环境友好相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加强宣传力度,让大家对周边生态有更清楚的认识,或许是目前保护工作需要进一步推进的。”
大斑啄木鸟吃柿子
而猫协的蔡翔宇和范瀚允打趣道,猫协的宗旨就是和平减少校园流浪猫数量,所以成立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其“倒闭”。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命题。栖息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如何对待动植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人类始终需要思考。保护并不意味着干涉,更多在于人与动物如何和谐相处,在于如何在保护中认识自然,感悟生命。流浪与野生是动物生存的不同状态,也同时提示着我们人类应当如何行动。它们像一面镜子,分别映出人类的关爱和责任、和谐与自然。
我们首先学会看待动物,才能进一步与它们友好相处,最终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北京大学微信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