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超级英雄,只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装扮,学着前辈的样子守护大家。”在这次疫情防控战中,这句话被很多人记住,让很多人感动。
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代人的成长、登场——“而立”的90后,不负众望,已经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勇担大任的“强国一代”。
当我们走近他们——刚从战“疫”一线凯旋、目前正在隔离期或刚结束隔离的90后党员医护工作者,当我们聆听他们休整期间的心声,很多时候,会不经意间被他们身上涌动着的青春活力深深打动。
青春闪光,淬火成钢。战“疫”是一场大考,90后党员医护代表这一代人,交出了一张张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的精彩答卷。
如果你懂这代人,你就明白,爱国情怀、报国志向以及专业素养,熔铸在他们身上的是一个共同的英雄梦——成为能担负国家民族重任的真英雄。
【人物1】倪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科护士,1996年出生)
“我身体很结实,可以胜任前线高强度护理工作。”
“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最可爱的人,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段经历,同饮一江水,沪鄂心连心,武汉加油。”坐在上海一家酒店的房间窗前,倪溦敲下这段文字。驰援武汉任务结束、返回上海后,她将在这里度过14天的隔离休整。
出生于1996年,24岁,上海姑娘。正是花一样的年纪,而倪溦则将花样年华,作为了“请战”的理由。“我年轻,没负担,如果可以,请让我去支援武汉。”这位上海姑娘在小年夜发给医院的一封请愿书中这样写道,寥寥数语、直陈心愿。
虽然年纪小,有倪溦有不少危重症护理经验。在ICU(重症监护室)、CICU(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RICU(呼吸重症监护室)都轮转过。“我身体很结实,可以胜任前线高强度护理工作。”倪溦说。
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系的倪溦,属于典型的“模范生”。以前是班里的团支书,学业表现出色;2018年毕业后进入中医大附属岳阳医院,对待病人热情周到,同年,她就在护士长唐欢老师的感召下,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向医院“请战”时信誓旦旦,可在家人这头,她其实“心里没底”。倪溦记得跟爸爸说出征打算后获得的反馈——“不行,太危险了。”爸爸是心疼女儿。“爸爸,我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我想当一回英雄。”倪溦把爸爸拉到了自己的阵营,并派爸爸出面去说服妈妈。“她年纪那么小,未必选得上,让她报名试试看。”爸爸想了半天,以这样的说辞暂时过关。
结果,倪溦选上了。“孩子选上了,不能当逃兵啊。”还是爸爸出面,再度说服了妈妈。
“其实爸爸落了两回泪,我以前没见过爸爸哭过。”倪溦说,离家那刻,她更明白了父母之爱。为成全她的“英雄梦”,父母强压自己的担心与后怕。而这一点也更坚定了她的“斗志”:好好救人,平安归来。
大年初四深夜,倪溦所在的上海第三批医疗队在队长、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的带领下进驻武汉三院。倪溦分到的重症监护室病区,收的是病情最严重的患者。
切入“战斗模式”后,在病人一声声“小倪,小倪”的呼唤中,她总是忙得忘记时间、甚至忘记了自己:病人抑郁不安时,她会陪在患者身旁,听他们倾诉;病人食欲不振时,她会拿出自己被“投喂”的酱菜,一口口给病人喂饭,鼓励他们好好吃饭,增强免疫力;对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她更是一遍遍为患者翻身、按摩、更换尿垫……犹如春风化雨,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里,身为“战士”的倪溦在一位位病患的床头,感受到的是战争的另一面——医患间的互助与温情。
为患者不知的是,这位精力旺盛的小倪,其实还在武汉经历了一次惊险时刻。大约工作到第三周左右,有一天,倪溦感觉很累,一量体温,37.5摄氏度。她想着,正好是休息日,赶紧“补一觉”,醒来就能好。可当她下午醒来再量体温,37.8摄氏度。
由于医疗队有体温日报及身体异常及时上报的纪律,倪溦于是马上跟护士长唐欢汇报自己的情况,她得到的回复是:“起床,来医院,我们陪你看病。”
倪溦赶到武汉三院,老师们都等着她,给她安排CT。“不像,应该就是普通感冒。”医疗队里来自上海瑞金医院的呼吸科主任李庆云当场给她读片。为保险起见,老师们还是给她安排了抽血,送核酸检测。
“老实说,第二次看体温表时,我已经在回放自己过去23年的人生了。我跟老师们说,要是确诊了,一定要救我。我还觉得很对不起爸妈,我想当英雄,结果生病了。”倪溦笑言“怕的有点丢人”,但拍完CT,听到老师们的判断,她瞬间感觉病好了,“肯定让陈叔叔、李爹爹、王妈妈担心了!”
三位让倪溦特别尊敬的老师、视如自家长辈一般亲切的陈叔叔、李爹爹、王妈妈,正是瑞金医院的陈尔真、李庆云以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主任王瑞兰。
在第三批100多人的队伍里,90后占三分之一,他们三人不仅是这群年轻医护眼中的“战神”,也是慈祥的家长,带领着大家一起战斗,关心着他们的生活。
就在一天后,核酸结果出来了:阴性。倪溦已不放在心上,因为她深信“李爹爹的CT神眼”。原本被强制休息三天,结果,她在休息到第二天时就跑去医院上班了。“我就是一个健康的小朋友,还比以前更厉害了。”重回病房的倪溦,感觉自己更理解病人了。
在武汉的55天,倪溦有太多难忘时刻。她还记得抵达的第一天夜晚,队员们在酒店里“接力”搬运行李和装备,凌晨1点行李抵达酒店,等全部搬完,已经是2点半了,“感觉已经把这辈子要搬运的行李都搬完了”。等倪溦到酒店房间、安顿好睡觉时,已经是清晨4点了。这时,“陈叔叔”在群里“喊话”:7点准时下来吃早饭,而后带领大家练习穿防护服。
她也很难忘记,从最初积压患者救治时的险象环生,到医疗救治工作快速步入正轨,出身中医系统的倪溦给病区引入中医元素,鼓励轻症患者打打太极,练习呼吸操。最让她引以为豪的是,她手上的第一位出院患者如今已康复、并回归到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在手机上,这位患者还会时不时送上问候,关心“小倪”的工作和身体情况。
当然,这所有事里头,还有一个时刻最为特殊:3月3日,在她前往武汉参与救援的第36天,也是成为预备党员的第一天。
这天,陈尔真以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第二临时党总支书记的身份领誓,倪溦庄严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倪溦说,自己“永远不会忘记这天”,这是硬核金声,落地铿锵。
“眼前是鲜红的党旗,身穿代表使命的白大褂,背后是战友祝福的目光,脑海里翻过的是党员老师们在战疫斗争里无惧无畏的一幕幕画面,那一刻深刻明白了什么叫‘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党旗下宣誓的场景时常在她脑海中浮现。她说,这一次亲历武汉战“疫”,再看看英雄的武汉人民,一切的一切,都让她坚信:爱与希望一定蔓延得比病毒快,胜利就在前方。
【人物2】陈荣璋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治疗师,1994年出生)
“故事喜欢结局,人生享受过程”
比倪溦早几天返沪的陈荣璋,如今也在隔离期。故事喜欢结局,人生享受过程——这是陈荣璋喜爱的句子,也是他此次抗“疫”经历的最好写照。
作为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首批返沪队员,陈荣璋眼下不仅没闲着,反而还挺忙。“我要把在武汉的救治经验整理出来,还要给已经痊愈出院的患者做随访。”
出生于浙江温州的陈荣璋,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念大学,因为他心心念念的正是呼吸治疗,这是一个新兴的医学领域。大学里,老师用一句话为呼吸治疗师这份工作“定调”:医生做不好,护士做不了。后来,陈荣璋才慢慢理解了呼吸治疗师的定位:这个工种是介于医生与护士之间的一座桥梁,主要工作是对心肺功能不全或异常者给予诊断、治疗和护理。
“除了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呼吸治疗师更需要掌握相关的专业临床操作技能。”此次驰援武汉,东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共派出五名队员,两名医生、两名护士,还有一名就是呼吸治疗师。
犹记得大年三十那晚,陈荣璋正在医院和科室主任共同完成了一台呼吸介入手术。驰援武汉的消息来得突然,陈荣璋下意识觉得“自己得去”,因为常识告诉他,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呼吸治疗师在前线一定会派上用场。
但在一个合家团圆的夜晚,怎么告诉父母自己不仅过年没时间回家,还要出征武汉呢?这件事情让陈荣璋感到有点棘手。最后,还是医院工会派出“专员”,打了一通电话给陈荣璋在老家的父母。
“爸妈当然是很担心,毕竟在他们眼里,我还是个孩子嘛。”陈荣璋说,但披上一身白袍,他就成了一名战士。
随队初至东西湖(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陈荣璋有担忧:这里有1000多名患者,医患之间如何相处,能否处好?此外,他也有疑虑,方舱医院以收治轻症患者为主,呼吸治疗师在这里能不能发挥作用……一位耄耋患者的出现,瞬间消解了陈荣璋的种种预设。
这是一位不仅高龄,且患有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先生,刚到方舱医院时生命体征不容乐观,氧饱和度一度降至90以下。“说实话,这样的患者并不适合在方舱医院。”陈荣璋说,由于武汉当地的医疗资源紧张,秉持当时“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原则,医务处还是收下了他,先救再转。毕竟,时间就是生机。
“管呼吸”的陈荣璋,第一时间上场了。在查看基本情况后,他即刻为老先生接上了指脉氧,实时监测其血氧情况,同时予以氧疗支持。情况稍微稳定后,陈荣璋又立即忙着联系转院事宜。待老先生后来成功转院时,他的氧饱和度已恢复至90以上。
在方舱医院,需要专门进行呼吸支持的高龄患者并不少。一边予以支持治疗,一边帮助医务处协调重症病人转诊,渐渐的,陈荣璋手机里存下了200多位患者的电话。
随着战“疫”形势日渐向好,方舱医院正式休舱。此后,陈荣璋干起了一件事——随访。“只要是我们东方医院医疗队参与治疗过、留下资料的患者,我都会打电话问问他们的恢复情况。”昨天,他电话随访的一位患者,就是武汉的一名护士。一问才知道,对方虽已痊愈出院,且顺利度过了隔离期,但年轻姑娘的心里还是有一些担心。经过陈荣璋一番疏导和安慰,姑娘挂电话时,心情明显好了不少。
随访虽不是硬性规定,但凡事多做一些、跨前一步,这是陈荣璋的做事风格。“我大一时就入党了,共产党员就是要冲在第一线,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事实上,在东方“战队”,这种“舍我其谁”的风格并不是某一个人的特立独行,而是这里一群90后医护人员的群体特征。
陈荣璋的小伙伴、东方医院后勤工作人员叶晓彤是一名90后党员,在医疗队驻扎方舱医院期间,他管理所有队员的日常生活。帐篷医院的搭建、拆除,样样冲在前面。
“我们的护理工作很细、很小、很繁杂,但必须一丝不苟,因为每个细节都会关乎生命。”1991年出生的东方医院麻醉科党员护士秦佳文也说得坦率:出征前,大家都是父母的“掌中宝”,家里的顶梁柱。毕竟,这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对他们的父母而言,最怕的就是分离,天各一方。
但这次战“疫”不同。国家吹响了集结号,小伙伴们便义无反顾奔向湖北。陈荣璋说,身在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个个都有“时刻准备着”的觉悟,救援队的党员更有为人民奉献自己热血青春、以专业报效国家的志向。
用自己的肩膀,扛起生命的重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时而闪烁着的光亮之中,有一道格外耀眼的光:那就是已经长大的90后,已经成为同龄人中佼佼者的90后党员。
【人物3】颜冬冬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科护士,1992年出生)
“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确信自己能给患者带来信心和力量”
同样是热血男儿,颜冬冬的“战场”在素有上海“战疫堡垒”之称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这里,是上海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
“我是男护士,不可能对着病人说‘乖点啦,没事哒’这样很嗲的话。不过,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确信自己能给患者带来信心和力量。”刚结束14天的隔离,1992年出生的颜冬冬便马不停蹄地回到了市公卫中心外科监护室的工作岗位。
从除夕至今,他作为“战斗堡垒”护士“男团”的一员,已先后两次进入应急病房,参与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把最重、最累、最脏的活儿扛在肩上。
对颜冬冬而言,此次疫情是他2015年进入公卫中心以来面临的最大的一次考验。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如同过山车一般瞬息万变,容不得半点耽搁。用颜冬冬自己的话说,他必须随时随地,密切监测病人变化,“危重症护士需要有提前预警的能力。通过120%的努力,为患者争取哪怕多一分钟的抢救时间,很多时候,就意味着赢得了生机。”
有一次,一名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到80%以下,心率超过160次,如同处在溺水状态,他立刻通知医生,并迅速备齐数十种抢救药物,按照抢救方案推药,成功控制住病情。
在重症病房,很多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在床上,需要护士照料。颜冬冬主动承担了为病人翻身、清洗大便的工作。除了自己负责分管的床位,遇到周边床位的患者需要帮助,他都尽可能去帮忙。
颜冬冬每天的心情,几乎是跟着患者的病情在走。他经历过难受的时刻,“那些经过抢救、已经可以和你有说有笑的患者,病情经历转好后突然又转重,你明明读出他的求生希望,但却……”
当然,一次次病患治愈、出院的消息,也让他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珍贵与顽强。“我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在自己第二次隔离期间。因为听说有名重症患者病情转好,摘掉了ECMO,我当时一下次蹦了起来。”对这位患者,颜冬冬印象很深。“这位叔叔经过高流量氧疗后效果不佳,医护人员在五分钟之内完成了呼吸机的准备和使用,但效果依然并不好,肝肾功能也很差,最后用上了ECMO治疗。”颜冬冬记得,自己第二次进入应急病房时,听说这位叔叔病情转好,心里就期盼着奇迹能发生。果真,没等几天,这位叔叔就真的摘除了ECMO。“看到他恢复这么快,这对我们来说真是莫大的激励。”
在市公卫中心,一些危重症患者住院时间较长。相处久了,颜冬冬觉得,他们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而让这位男护士同样难忘的是,在今年2月14日,他和妻子在重症病房清洁区的一次团聚。
“除夕以来,我们就这10分钟里聚了一会,都没来得及说什么悄悄话。”颜冬冬的妻子范桃,也是市公卫中心的护士,同样具备重症护理经验,同样参与战“疫”工作。为此,小两口聚少离多。
“老婆照顾孩子已经很辛苦了,我是丈夫、也是父亲,我不能让她先冒风险,必须要先去替她熟悉流程和环境,这是一个男儿的担当。”颜冬冬每天有机会,就和妻子视频通话,不是诉说儿女情意,而是尽可能地将每一个流程、细节告诉妻子,“防护不能马虎”“多注意患者指标”“一定要有预判”……而手机另一头,范桃也是拿着笔记本,边听边记,生怕漏了重要内容。
所以,2月14日那一天的见面,依然上演“你听我记”的场景,只不过,颜冬冬可以偶尔牵起妻子的小手,面对面讲述自己的祝福。
“在应急病房,每天结束工作后,都是我最难熬的时候,有时甚至想哭出来。我本不该这样,但我真的想念我的妻子,因为我们的孩子才14个月大。”可颜冬冬很快就收拾了心情,因为他更明白,“与大家相比,小家不算什么。我们多一分努力,就会有更多的家庭能早日团聚。”
3月18日,在市公卫中心医护隔离楼,颜冬冬握紧右拳,郑重宣誓。和他同天火线入党的“战友”还有35人,来自全市17家医院。其中,有不少是90后党员。“这批90后在关键时刻、危急时刻是靠得住的。他们能拉得出去,能打得响,医学生誓言在他们的忘我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望着这群年轻人,市公卫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情绪有点激动,“我们祖国的医疗事业后继有人!”
作者:唐闻佳 李晨琰 赵征南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