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我在新闻里看见一个四五岁的孩子,看着电视里正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抗疫一线的医生不断喊爸爸,都泪目了。团圆夜,无数前线战‘疫’医护人员却离开家人去守护我们的健康,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我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因为这个打动人的瞬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刘舒仪如今成了一名为前方医护人员子女提供“云陪护”的小老师。像她一样,许多想参与抗“疫”的大学生们,如今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线上陪伴辅导白衣天使的宝宝们。
就在本月,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多所沪上高校的95后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了,他们主动联系和统计有陪护孩子需求的医护家庭,并通过网络为居家的小朋友们提供一对一定制版“云陪护”。从学龄前孩子的讲故事、画画、唱歌等到初高中毕业班的答疑,这群临时“上岗”的哥哥、姐姐们说:“我们不能去一线抗疫,但我们可以为奋战在前线的白衣战士守好后方,让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宝贝们的生活和学习,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医学生虽“身不能至”战“疫”前线,唯愿尽力帮到师长前辈
2月13日起,复旦大学志愿者们开始组建战“疫”前线医务工作者子女线上陪护志愿队,为那些或驰援武汉,或坚守上海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提供支援。层层选拔,第一批265位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们爱心集结,从16日开始一对一地匹配了上海28所医院的229名医护工作者子女。这些医护工作者中,包括118名护士、74名医生和37名技师、后勤等。
2013级临床医学八年专业的魏依绸上个月还在中山医院呼吸科周转部轮转,按规定从临床撤离后她仍然心系前线“战况”。听说有这样的志愿服务,她第一时间报名。如今成为一位一年级小学生的线上“小老师”,这名学生的家长是华山医院驰援武汉的医疗队成员。魏依绸说:“我的老师、前辈们不论是去湖北,还是留守上海,都在一线战斗,根本无法照顾小家。这样的辛苦我可说感同身受。现在我每周和小朋友视频交流,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的问题,希望帮他疏解爸爸到武汉后的焦虑,也让老师们能安心抗疫。”
2017级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魏同是武汉人,今年过年因为疫情没回家,心系家乡的她格外感念白衣天使们的辛苦付出。从上周开始,魏同每天和辅导的初三学生郭悦视频连线一小时,辅导她语文科目。郭悦的爸爸是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医院的主任医师,正守卫着上海的防疫一线。“我找了一些优美的散文陪她一起阅读、分析、交流,希望能让她有所收获。”魏同说。
328名“未来教师”24小时集合
前方有你,后方有我。这两天,华东师范大学328名公费师范生24小时集合完毕,他们将发挥专长,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家庭子女提供陪护,开展“云辅导”,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解决后顾之忧。
截至2月17日,第一批辅导学生约280名已登记了辅导需求,覆盖浦东、普陀、虹口、杨浦、闵行、宝山、奉贤、崇明等区。目前,首批志愿者已经上岗,通过视频或语音为孩子们提供一对一陪护,并指导作业,同时还陪伴他们一起读书、画画、唱歌,甚至锻炼身体,通过心理支持、亲情陪伴等,让这些孩子们的生活能更丰富。
“作为一名未来教师,能为在防疫一线坚守的最美逆行者筑起坚强的后盾,心中只有光荣。”志愿者唐家璐说,能发挥师范生专长,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志愿者来说,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责任。
同时,为了确保提供优质精准的辅导,华东师范大学的孟宪承书院针对网络陪护和网络学习的特点,精心策划了志愿者岗前培训,并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知名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等担任专业督导。
定点医院多了一群 “随叫随到”的“小老师”
相隔千里的山东新泰市人民医院,最近也多了一群“随叫随到”的线上“小老师”,他们原本是华东理工大学研支团的队员,疫情到来时,他们兼职当起了医护人员子女陪护、患者心理疏导、联系统计病人需求等多项工作。
第21届支教团成员李承霖从2月18日起,和队员们为医护子女提供线上辅导和答疑,给学龄前的小朋友讲故事、读单词。他说:“医护人员的坚守让我们动容,我们也想为战‘疫’做点事。”
他们还24小时轮流在线,为医院感染科的隔离病人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和心理疏导。从一日三餐到日常用品,小到一把指甲刀,大到成箱的水果、饮料,都由这群志愿者负责联系和统计。几天下来,几号床吃饺子喜欢加醋、哪位患者豆浆喜欢加糖,这些生活细节也都记在心上。
护士长李天玲说:“这群热心的大学生们不管是帮患者服务、做心理疏导还是帮助医生护士们照顾小孩,给我们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也让我们感觉到虽然工作很累,但社会也有很多人在关心和支持我们。”
在这一场全民共同战“疫”中,每个人都在为战胜病毒而努力。年轻的大学生们主动出击、不吝辛苦,在后方与前线医务工作者一同抗“疫”,期盼着明媚春天早日到来。
作者:储舒婷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