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生二胎该不该经过老大同意”的话题登上热搜,这是综艺节目《奇葩说》的新一期辩题。
如正方辩手傅首尔和詹青云所说,一对父母如果手里就只有两颗糖,那么有时就是不够分的,尊重孩子的意愿也很重要。
詹青云更是很直接提到了重男轻女以及对独生子女的刻板印象,用选手的话来说真是句句有掌声!
人口学家梁建章支持反方观点,他在节目中表示:
“从社会层面考虑,随着年龄的更迭交替,如果不开放生育,中国的生育率就会不断降低,如果让老大拥有对生二胎的否决权,生育率会越来越低;从经济学层面考虑:年轻活力跟不上,就会导致中国人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需要鼓励二胎政策,社会需要给每个家庭生育支持与帮助,这是我们所呼吁的。”
《奇葩说》曾经的辩手范湉湉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同反方观点,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原因。
现在,二胎成了很多家庭的标配,而又有多少父母能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
以下分享几个小故事,值得爸爸妈妈们反思:
当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自己的手足
先讲讲我一个朋友的故事。
我和先生刚回国那年,准备在北京买套小房子。她刚好有套小公寓出售,各方面条件都还不错,我和先生就买了下来。跟她一来二去,也就成了朋友。
签完购房合同,我们一起吃饭。我随口问了一句,“你在北京读的大学吧?哪个学校?”
她浅浅一笑,“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
当时就把我和先生震慑住了。清华的高材生啊。后来熟悉了,也就知道了她家的一些情况。
她从小就是学霸。奥数、英语、演讲等等竞赛的奖项拿了个遍。高考那年有一门没发挥好,依然考了全省第二名……
她有个妹妹,比她小6岁,从小就在学霸姐姐的“阴影”下生活。几乎所有人都拿妹妹跟她这个姐姐做对比,压力可想而知。
妹妹高中时学习成绩稳居全学年前20,按理说也算不错。可就是有姐姐这个完美标杆在前面,所有人都对妹妹特别苛刻:
“你姐当年可是全年级第一,你得加把劲啊!”“你的数学成绩怎么不稳定啊,问问你姐是怎么学的?”“这次物理考得不好,你姐当年可从没低于130分啊!”
到后来,妹妹不堪重负,有点自暴自弃,高三那年天天刷剧、缺课,高考只考了480分。跟姐姐关系一度很紧张,曾经有几个月不接姐姐电话,暑假也总是躲着姐姐。
后来复读一年,勉强考上个三线城市的一本。
好在姐妹俩现在感情不错。妹妹大学毕业来北京工作,结婚生子。
朋友承认,父母太爱对比,给了妹妹太大的压力。如今自己也有两个孩子,绝对不会再让这种事情发生了。
有人提问:“家里有两个孩子,最可怕的是什么?”不是两个孩子之间的争宠与冲突,而是父母在两个孩子之间进行的盲目对比。
在很多父母眼里,两个孩子整日生活在一起,随口拿来做个比较,更多是希望孩子能互相激励、一起进步。殊不知,恰恰是这么“随口一说”和“盲目比较”,在不经意间影响了两个孩子的人生。
父母的盲目对比,毁掉的是两个孩子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认识一个湖北女生。
当时我们留学生总是聚在一块,谈论家乡的美食和美景,甚至不经意听到一段熟悉的曲子都会欢呼跳跃;临近放假就早早订机票和赶快收拾行李。可她几乎像个“异类”般存在。
留学4年,除了有一次奶奶去世,回家奔丧,她从来没回过家。
毕业前夕,我们聊天,说起这件事情,她告诉我,她恨她的爸爸妈妈,所以一直赌着一口气,要离开家,离得越远越好,最好这辈子再不相见。
我很诧异,可当我听了她的故事,马上理解了她。
她告诉我,在弟弟出生前,她是天真而幸福的。而弟弟的到来,让她的生活进入了一场可怕的梦魇。
她跟我说,有次亲戚来北京出差,带来两份伴手礼,一块小小的凤梨酥和一只小水枪,分给他们两个。弟弟对吃的丝毫不感兴趣,自顾自地玩着水枪,她则自然而然地选了那块凤梨酥。
爸爸下班回家,一推开门,看见她正在吃凤梨酥,马上怒不可遏地说,“怎么不分给弟弟?!就知道自己吃!”
她快惊掉了下巴:弟弟自己选了水枪,选完之后才轮到自己选;而且自己在吃凤梨酥的时候,弟弟也没有问她要。可见弟弟根本不想吃。
小小一块凤梨酥,大人都如此计较,难道就因为她是姐姐吗?
从牙牙学语开始,弟弟的每个阶段,都会被拿来跟姐姐对比。
“你看弟弟,2岁就会用筷子了。你都这么大了,夹菜还夹不稳!”
“你看弟弟,数学就是你比强。你都上初中了,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
“你看弟弟多会说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你就不行!”
……
“你比弟弟差远了!”
父母从没意识到,作为姐姐的女儿也只是一个孩子,因为他们随意谈论姐弟之间的差异,令两个孩子都觉得厌烦和压抑,甚至生出对彼此的疏离。
她坦言跟父母、跟弟弟的关系都很差。尤其跟弟弟,简直就像陌生人……她小的时候,甚至幻想过把弟弟扔掉……
姐姐在心里堆积了一层又一层的委屈和疑惑:
“为什么我就要变成懂事的姐姐,要当弟弟的榜样,而弟弟却永远都可以当一个长不大的小孩?”
就算是长大成人之后,姐姐和弟弟长大后没有交集,连打扰对方都不好意思。
对比带来的偏爱,会给孩子最深的伤害
我看过一本书《孩子:挑战》,作者说:
“大多数家庭里都存在明显的竞争现象,尤其是老大和老二之间,他们会刺激对方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如果父母常用两个孩子作对比,误以为这个方法可以刺激孩子们更加努力,实际上会更糟糕。”
父母一味将某个孩子的“缺点”和另一个孩子的“优点”进行对比,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对比,往往代表着偏爱。在对比中持续接收到“肯定”信息的孩子,起初会愈加积极努力,却因缺乏内在驱动力,久而久之,变得不堪重负。
有一位读者曾分享过她的经历:第一次考了100分,母亲夸她“我女儿最棒”,转身对考了70分的弟弟指责一通“你看看你,成绩一塌糊涂,怎么就不学学你姐!”
她蓦然发现,原来这样可以令母亲的爱发生“倾斜”,很是激动。
然而,从此以后她却失去了快乐。
为了保住自己的“榜样”地位,避免被弟弟夺走自己受偏爱的“领域”,她放弃所有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学习。一旦考试名次下降,她就惴惴不安,害怕自己不再被爱。
为了使弟弟比不上她,她会选择刻意打压和贬低弟弟,姐弟间的感情总是无形之中存在一定的罅隙。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在很多父母眼里,哥哥一定是背负全家众望的那个,姐姐一定要让着弟弟。所以在哥哥和姐姐看来,父母对自己的爱有条件,一旦遇到某种情况下自己能受到父母肯定和关注,他们就会拼命维护这个情况。
而那个在对比中败下阵来,认为自己不被偏爱的孩子,会怎么样呢?
他们往往会自尊心受伤,容易形成挫败感,久而久之变得胆怯和缺乏自信。
父母公开比较兄弟姐妹,或用任何方式表达一个孩子是榜样,会让另外的孩子形成无望感。换句话说,当老大在某个方面成功,老二就会把这个领域视为“被占领区”,然后转让给较成功的老大,转而发展完全相反的方面。
所以我们才会觉得:优秀的那个孩子总是更优秀,而叛逆的孩子总是更叛逆。
除此之外,父母的对比还会在两个孩子的内心树立隔阂,令被“肯定”的孩子成为嫉妒的目标,被“否定”的孩子感到沮丧失落。
父母看上去无伤大雅的“对比”,令原本相亲相爱的手足变成彼此提防和互相嫉妒的仇人,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
毕淑敏说:“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自己的存在。”
当我们看到孩子各自的独特,选择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待孩子,就能将爱的能量传递到孩子的灵魂深处,消弭手足间的罅隙。
作为父母,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令孩子们接受自己,也接受彼此,在冲突中学会竞争,积累温情。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妨引导两个孩子多看彼此优点,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帮助孩子培养手足亲情。
比如,引导孩子之间互相赠送礼物,在孩子面前传递他们彼此之间的欣赏:“哥哥说妹妹很贴心哦”“妹妹说哥哥非常大气呢”,当两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对方的爱和陪伴,就能慢慢积累温暖情谊。
每个孩子都包含一百种可能,拥有独特的纹理和各自的花期。他们带着属于自己的特质来到这个世界,并终将成为他们自己。
面对两个完全不同的孩子,父母不妨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鼓励他们成为自己。相信这份爱的光芒,终将穿过重重障碍,惊艳成长时光。
用同样多的爱去滋养两个孩子,是比“送给他们彼此一个手足”更珍贵的礼物。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姜澎
来源:米粒妈频道、19楼(my19lou)、新浪微博、百家号、搜狐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