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纪录片《人生七年》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因为这部纪录片,美国、南非和日本也相继拍摄了自己国家的《人生七年》。前两天把日本版看完了。
和英国版把镜头投向社会最顶层和社会最底层的人群不同,日本版跟踪的13个孩子,大多出自中间阶层的普通家庭。所以,这些孩子的人生轨迹,或许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更加贴近。
而它也似乎揭露了一个家长不愿面对的事实:你的孩子,仿佛会走得很远,但有极大的可能,他只是换一个城市、换一份工作,但过的生活,将和你的现在差不多...
刚看完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其实我的情绪有些低落。这种低落,是一种失望。
没有鲜衣怒马,没有波澜壮阔。这些孩子,穿着普通的衣服、做着普通的工作、过着普通的生活,为普通的事烦恼着。
28岁的他们,不是我以为会看到的样子。
作为一个妈妈,我的失望,大概源自于不愿意接受:此时的我们,如此踌躇满志、倾尽全力,而我们寄予重望的孩子,如果不出意外,他们终将平凡。
你的孩子终将平凡
7岁时,这13个孩子都在上一年级。那时候,他们都有华丽的梦想。
7年后,14岁,有些孩子的梦想改变了。
有人执着地坚持。
他们的人生将走向哪里呢?
直树的父母是普通的办公室职员。父母对孩子管的不多,7岁时,他每天玩两个小时电子游戏。
但到了14岁,直树还是不可避免地去上了补习班,每周三天,晚上十点下课。支持他学习的信念是:大家都说大学很轻松,上了大学之后就可以成天玩了。
直树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要去大学里找一项爱好。”
7年后,21岁的直树在东京一所大学念大三,目标是当一名检察官。但因为一次考试难度太高,直树失败了,他很快放弃了当检察官的想法,在一家连锁咖啡店打工。
说起放弃的原因,直树说,想当检察官是因为有地位,人们尊重这份职业,但他意识到,这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
和直树不同,由美的家庭非常重视学习。她父亲在一家著名的汽车公司工作,时常出国,经常一个星期都很难和由美吃上一顿饭。
7岁的时候,由美就是一个非常好强的孩子。
14岁,由美更是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好强、主动,成绩优异,是一个学霸。对于未来,她有明确的目标:去出版社工作。
21岁,由美顺利完成大学,开始找工作。然而,给20个出版社递交了简历,却统统石沉大海,最后在一家企业的自助餐厅当了一名营养师。
一路顺风顺水的她,第一次感受到了现实的骨感。
这些孩子当中,家庭条件最好的,要算贵子。她在东京长大,家庭的教育理念是典型的精英教育。
即使是27年前,她的时间就被课外班填满了:星期一弹钢琴、星期二游泳、星期三练书法、星期五上补习班、星期天练剑道。每周,她要坐两次火车去上课。
那时她最大的愿望是:能变出“另一个我”来帮自己写作业。
然而,即使是这样拼命学习,初中、高中、大学,贵子都没能进入家人希望的首选学校。
贵子一直觉得自己的人生很不成功,直到21岁,她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成为了日本航空的空姐。她的第一反应是:自己终于让父母自豪了。
然而这份工作,并不像表面那样光鲜:只要稍有疏忽,就会有人指着鼻子骂,有时想打一个盹也不敢,一秒钟都不行。
贵子说:我总是很紧张、总是在思考,即使下班了还想着那些事。
而那个怀揣远大理想,从不曾改变信念,想要成为职业棒球运动员的男孩呢?
他叫三重。他很幸运,父母百分百支持他的理想,而三重似乎也颇有天赋。21岁,他是大学里的投球手,打出了不少成绩,还上了新闻。
然而,这样的意气风发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几年后,他放弃了梦想,退出了棒球队,在父亲的印刷厂工作。说起原因,也只有一句:有些事是没有定数的。
很叫人失望是不是?
然而,从数字上来说,那些理想的“成功人生”,概率就是这么低。
2018年,绝大多数省份的985大学录取率低于5%,在河南、江苏、贵州、山西,只有前1%的孩子,才能考进985。
即使退而求其次,211大学,录取率最高的北京和上海,也仅仅接近14%,排名靠后的广西、甘肃、安徽、河南,录取率不到4%。
比如说在北京,听起来并不是那么吸引人的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那也已经是排名前10%的头部孩子才能进去的地方了
2019年,全国高考的报名人数突破了1000万。
有份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只有前6%的孩子有机会考取一本,能读985的只有0.79%,能读211的只有2.41%,想读清华北大,你必须进入全国的前0.03%。
这是家长不愿意面对的事实:你的孩子,仿佛会走得很远,但有极大的可能,他只是换一个城市、换一份工作,但过的生活,将和你的现在差不多。无论我们怎么做都无法保障孩子的人生
身为父母,都有一个愿望,想为孩子扫清路障,保全他们一世无忧。
然而,这部纪录片却似乎在告诉你:关于工作、爱情、亲情,你正在经历的烦恼,你的孩子一个都少不了。
做空姐的贵子,家庭能给她的帮助和保护应该是13个孩子里最多的了。
但是,工作第三年的冬天,她工作的航空公司破产了。父母还遭受了车祸,躺在床上不能动,几年后才慢慢恢复。
想去出版社工作的由美,一边做着营养师,一边不断参加招聘会。这样执着地持续了一年,由美的童年梦想终于成真。然而她却有新的不安:28岁,朋友们都结婚了,有了孩子和房子,但她还是单身。
其他孩子,也各有各的烦恼。
有人因为丈夫赌博,正在申请离婚;
有人和母亲关系生疏,大吵一架之后离开了家;
还有人背着父母,偷偷从大学辍学……
孩子极有可能,不会按照你预设的道路走下去,他们会想尽办法脱离掌控。这一路上,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
事业的、情感的,主观的、客观的,环境的、命运的,总会有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大手,将拨弄翻覆孩子的生活。
这就是人生本质的短暂、珍贵,和脆弱。
问题不仅仅是孩子能不能面对,更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敢不敢面对?
怎样的孩子最接近幸福?
看到这里,或许你已经同意了,我们的孩子,无法得到绝对的完美和幸福。那么,怎样的孩子,将无限接近幸福呢?
纪录片里,28岁的时候,有三个孩子传递出来的状态非常好。
第一个很让人意外,是那个爱玩电子游戏、没考上检察官、在咖啡馆打工的孩子直树。现在他已经升职为店长,他负责的分店,在1000家连锁店里销量第一。
在这个工作里,他找到了价值,因为这家店的结果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他。他也找到了想做的事——自己开一家店,独立自主、尝试新事物。
他的眼神里,有自信的光芒。
第二个孩子,在纪录片里没有什么存在感。她叫高江,生活在一个小城市,21岁在老人院工作,22岁结婚,很快有了一个孩子。生活按部就班,但她有从平凡生活里得到快乐和平静的能力。她说:“这正是我想要的。”
第三个孩子,是做空姐的贵子,公司破产和父母的车祸,让她成长了很多。她经常和朋友一起跳舞,努力地、积极地、正向地面对着生活里的逆境。
当孩子有追求的勇气、有健康的心态、有悦纳自己的智慧,就会以自己的方式趋向幸福。这就是所谓的“儿孙自有儿孙福”。
这也是99%的人要过的,平凡而丰富的人生。
这是一堂父母的成长课
前几天听说鸡娃群里流行一句话:娃的时间有限,不能拿去试错。
听完觉得挺恐怖。这是一个预期管理的问题。你可以期待最好的结果,但也要能接受最坏的可能。不然自己会崩,孩子也会崩。
上进心是可爱的,偏执狂却是可怕的。
接受孩子终将平凡,接受孩子躲不开磨砺,是父母必修的一堂成长课。
我们的父母,不也是这样看着我们过来的吗?那么面对我们的孩子,也将会是一样。
这句话,说给孩子,也说给我们自己:
愿你有追求卓越的能力和韧劲,更有接受平凡的智慧和勇气。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说: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每个人的生活都大抵如此。但我们往往害怕着这个叫做“平凡”的东西,所以毛不易唱的那一句“像我这样不甘平凡的人,这世界上有多少人“,才会戳中无数人的内心。
现在,我们又把这愿望嫁接到了孩子的身上。
接受平凡,不是放弃、退缩,而是管理好预期。
我们可以期待最好的结果,但也要先想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们能接受吗?我们都希望孩子去藤校、清北,但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甚至是职高,我会不会因此痛苦不堪?要不要因此让孩子觉得不如别人?
如果孩子只是用力的,过着平凡的一生,我是不是爱他一如最初?
我们的心态、状态,决定了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面对那99%大概率的人生。
作者:十一姐&Danny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帝呱呱星球、精英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