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上海市教育、科技传媒业学习“人民教育家”于漪事迹交流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多位来自教育界、科技界及传媒界的领导、专家出席,向在场的行业同仁作报告并进行了交流。
杨浦高级中学校长向玉青作了题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赞人民教育家于漪》的主报告。国庆前夕,向校长受组织委托,护送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老师赴北京,亲眼目睹了习近平总书记为于漪老师带上“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奖章,亲身感受了这一庄严的时刻。
在向玉青眼中,于老师获得“人民教育家”称号,可谓名至实归、当之无愧。他认为,于老师作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杰出代表,对于教育问题“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做得好”。
于老师站得高,是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努力把今日的学生培养成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有用人才。”
于老师看得远,把教育当作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她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
于老师想得深,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宗旨,她指出:“当今的中国教育,要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须以优秀的中华文化滋养他们的心灵,明读书之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
她做得好,始终站在教改的前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语言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
向玉青认为,我们学习于老师的为人、为师、为学,就是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共同谱写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新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现场还分享了于漪老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鲜有人知的小故事。
非语文科班出身的于漪老师,为了实现“做一名好老师”的目标,白天站在窗外,看其他教师怎样上课;晚上啃着从图书馆里搬来的一厚叠参考书仔细琢磨,挑灯夜读到天明。在三年不到的时间中,自修完成了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
每堂课于漪老师都会用10个、20个小时准备,即使在教了几十年书后仍然坚持每课写教案和“教后记”; 为了在课堂上做到“要言不烦、一语中的”,课后必留下自己的“废话记录”,反复自省改进;即使同一篇课文,她也绝不用同样的方法教第二遍。
人们都知道,退休后的于漪老师仍然奋斗和实践在基础教育教师培育的最前沿。而少有人知的是,三十年前就有机构以高于于老师当时收入几十倍的年薪聘请她,而且只要一周去一两天,但于老师拒绝了。因为当时,市里急需她参与培养年轻教师,所以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守。
随后的学习交流环节中,来自教育系统与科技系统的六位专家代表参与了交流,从各自专业的角度解读于漪精神,并分享他们了对于教育和科技创新的理解。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调研员、特级教师陈爱平曾在于漪老师身边工作很长时间。
她感受最深的是于漪老师的“大爱”——她爱学生,将自己的特级教师津贴全部用在学生身上,她曾背起生病的学生走了十多公里的路赶到医院;她也爱教师,她把每一个教师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以人为本培养每一位老师。
这种“大爱”的背后是于漪老师对于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微生物学家赵国屏认为一个人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升华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中间要经历二三十年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
教师肩负着教育的重任,应当传授给学生三样东西:知识、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人生观世界观。
当代教育者要不忘初心,牢记对学生的使命,培养走上社会能够克服困难,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闯出一条道路的人。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范国睿提出,于漪老师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创新的重要性。“不能一个教案教到底,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看学生。”当代教育者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创新:
第一,因材施教,认识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难易度及教学方法上做文章。
第二,以创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训练让学生有能力长久地、持续地应对这个快速发展中的世界。
第三,要融通师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教师要目中有人,教育不能只是育分,更要育人。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杨志根教授分享了自已近十年间科创教育与科学传播的历程,提出要向于漪同志的教育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学习,忠诚科学教育事业,把科创与科学传播工作当作一生的崇高事业,做好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 倡议的执行者和宣传者,培养好当今一代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高教所原所长熊庆年认为于漪老师对于育人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种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一种育人的意识。
于漪老师曾反复讲,做教育是一个大文章。她坚持“以心教心”,做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世界,“要激情似火,要师爱荡漾,要开放创新。”
于漪老师还强调,教育的本质就是要以未来社会发展要求教育,因此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基础教育改革咨询战略专家向世清教授认为,于漪事迹和精神的本质是科学育人、从本质上做教育,“朴素出真知,平凡最专业。”这与科学精神一致本质共通,给予我们两点启发:
第一,当今学生应具有更高水平的深度学习认知,要走近事物的本质和最朴素的规律;
第二,我们培育人的目标点应当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跟上世界的发展,才能把握和引领世界的发展方向。
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为今天的交流会作总结发言。
他表示,学习于漪老师,第一要学习于老师始终捧着对党对人民对祖国教育的赤诚之心,胸中激荡着历史风云、时代召唤和未来憧憬,始终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第二,要学习于老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凝炼的教育思想和炉火纯青的教育境界,真正把握教育的真谛。任何一个学科教学, 头等重要的任务就是育人;寓教育于教学之 中,是每个任课教师应精心探究研讨的课题。 所有学科的大目标都是育人,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第三,要学习于老师“一身正气、为人师表”的崇高师德榜样,坚持师道修为的觉醒与坚守,传导和播撒崇高的人生追求和奉献精神。
第四,要学习于老师终身学习、终身奋斗的精神,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本次学习交流会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报业协会指导,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上海科技报社、上海市报协教育科技专委会主办。第十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王荣华、上海市报纸行业协会会长尹明华致辞。于漪老师的孙女、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科研员黄音受邀参加本次活动。
作者:通讯员 袁曼舒 记者 储舒婷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