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肖梁教授正式入职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再度回到燕园的他,多了一个称号——北大数学的“黄金一代”。
2000年前后进入北大数学学院的学生,因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不俗成绩,被称为北大数学“黄金一代”,其中包括1999年入校的刘若川、许晨阳,2000年入校的李驰、袁新意、恽之玮、张伟、朱歆文,2001年入校的鲁剑锋、马宗明、肖梁,2002年入校的王博潼,2003年入校的刘一峰等等。
包括肖梁教授在内,这些北大曾经的青年学子,目前已经成长为国际数学界耀眼的新星。他是继许晨阳、刘若川之后加盟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又一位北大数学“黄金一代”成员,延续着学生时代与北大的情缘。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办公区为中式四合院,这里有随处可见的黑板和数学公式。
北大“黄金一代”青年数学家
▲肖梁(右)和朱歆文2019年在美国一起参加学术会议
肖梁现任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2005年本科毕业于北大数学科学学院,200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博士学位,回国前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康涅狄格大学等学校担任教职。2017年获得了美国NSF的Career Grant。
肖梁是极为活跃的著名青年数学家。他在数论和算术几何的多个主要方向做出了非常深刻和有影响力的原创性工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相关领域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朱歆文
朱歆文,2000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习,2004年以优异成绩本科毕业后,赴加州伯克利分校留学,获数学博士学位。
2014年起,朱歆文获得终身教职,开始担任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数学系副教授,2016年升任正教授,是目前华人数学界杰出的年轻数学家之一。
朱歆文主要致力于几何表示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几何朗兰兹纲领方面。他研究了环路群的旗流形的几何和拓扑性质,并把几何朗兰兹纲领理论应用到了代数几何领域,做出了重要成果。
2013年,朱歆文被授予2013-2014年度美国数学学会百年纪念奖学金(AMS Centennial Fellowship)。该奖每年由美国数学学会颁发,仅授予杰出的获得博士学位3-12年的年轻数学家(近几年均只授予一人)。
2019年6月9日,在第八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朱歆文获得了ICCM数学奖金奖。
朱歆文的重要合作者包括来自北大的刘若川和肖梁。
▲许晨阳
许晨阳1999年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习,2002年、2004年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回到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2018年秋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获2016年ICTP拉马努金奖、2017/2018庞加莱讲座教席、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之“数学与计算机奖”;2018年8月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题为“Interaction between singularity theory and the minimal model program”的报告,回顾了关于奇点理论的最新研究。
熟悉许晨阳的人都知道,他对数学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多年的数学学习与研究让沉浸在数学世界中的他获得了极大的快乐与满足,数学于他而言是缜密的逻辑亦是绝美的诗歌。
“数学可以给你空间慢下来,需要你完全把精神集中在一件事,深入钻到一个思维去,有一种很古典的纯粹性。”许晨阳说。
▲恽之玮(左)和张伟(右)在科学突破奖颁奖典礼上
2017年,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校友恽之玮、张伟荣获“科学界的奥斯卡”——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s),因为他们发现证明了函数域中的高阶Gan-Gross-Prasad猜想而获得了数学新视野奖(New Horizons in Mathematics Prize)。
恽之玮人称“恽神”——2000年,他满分获得第41届IMO金牌,同年保送北大;本科生期间,数学专业课19门100分,7门99分,其中不乏大一时便已修过的高级课程;大一上学期学完抽象代数,大三读完哈茨霍恩的《代数几何》,看理论书籍感觉就像阅读小说;每天研究10小时以上的数学而不觉疲倦……
恽之玮回忆道:
我的大学生活很快乐,因为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来学数学,而且是向深度学习。
恽之玮2004年毕业后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2009年获博士学位。2012年因其在“表示论、代数几何和数论等方向诸多基本性的贡献”获得SASTRA拉马努金奖。2012-2016年历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现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即将于2018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张伟,2000年保送至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4年毕业后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2009年获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讲师,2010年因其在数论、自守形式、L函数、迹公式、表示论和代数几何等数学的广泛领域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获得SASTRA拉马努金奖。2011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5年任教授,2017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刘若川、恽之玮、袁新意、宋诗畅、肖梁、许晨阳
年长他们一级的99级本科生刘若川也是数学界的翘楚。在国外深造后,选择回国发展,成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与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双聘教员。
刘若川已经成为p进制霍奇理论研究领域最好的世界级专家之一,并将自己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开始着手做模形式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1级的肖梁和鲁剑锋也是极优秀的青年学者。肖梁因出色的研究工作获西蒙斯基金会奖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而鲁剑锋则获得了斯隆研究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职业生涯奖、美国数学及其应用学会IMA奖等多种奖项。
刘若川回忆道:“大学时代交流比较多,我记得许晨阳和我,还有恽之玮、朱歆文,曾经一起学习Hodge theory和代数几何的内容。”
他们天赋异禀,学习研究数学的激情在他们之间激荡,形成了能量巨大的小宇宙。本科期间的深度学习和交流合作为他们日后的数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各自的领域,他们都取得了被数学界认可研究成果和瞩目成绩,也引起了很多数学人士对于2000年前后北大数院这批人的关注,并将他们称为“黄金一代”。
第一排左起:刘若川、恽之玮、张伟
第二排左起:肖梁、朱歆文、刘一峰
在北大身兼科研与教学两职的刘若川曾这样说:“北大数院集中了全国数学方面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国际数学界崭露头角也只是时间问题。”
燕园岁月,雏燕长成
肖梁是北京人,小学四年级就进入人大附中华罗庚学校(现“仁华学校”),纯正的数学竞赛科班出身,高三时以满分成绩拿到第42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也在赛后被顺利保送至北京大学。
不过,肖梁的大一大二是在物理系度过的。直到后来才发现,自己并不是真的对物理原理、物理实验感兴趣,而是对其中的数学结构、数学问题更加“心有戚戚”,处理起来也更得心应手,于是他又回归了数学的世界。兼容并包的北大课堂没有拒绝这样一位醉心数学的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肖梁得以经常参加数学系的讨论班。
数院传承下来的讨论班式学习传统在千禧年之际更上一层楼,杨磊老师极富“吸引力”的课堂吸引众学子去追赶前沿数学的脚步,本科生抱团学习研究生课程成了一种常态。肖梁虽未系统上过数院基础课,但抄借过数学分析的笔记,大一还学了点集拓扑,又在各种讨论班上补齐了各方面知识。
彼。就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朱歆文荣获ICCM数学奖金奖,1999级校友刘若川、2001级校友肖梁正是他的重要合作者。
▲肖梁和朱歆文的合作文章
燕园岁月,年轻的学子们在这里短暂交集,此后虽辞别母校,开展各自的学术探险,但本科阶段在北大的深度学习和同窗情谊,为他们今后在数学之路上的砥砺前行与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肖梁的印象中,他们在2004年的夏天组织过一次长跑。从北大出发一路向南,跑到长安街,跑过天安门。这是为了欢迎出国回来的袁新意和送别即将出国的恽之玮。
当时肖梁和袁新意更熟络些,曾一起去听高峡老师的代数数论讨论班。这算是和现代数论的初遇。到了高年级,肖梁和刘若川、许晨阳一样参加了田刚老师的微分几何讨论班。在田刚老师的推荐下,肖梁凭借自己在数学领域的优异表现顺利拿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offer。
远渡重洋,确定方向
肖梁和前一年来到麻省的刘若川一样,选择了Kiran S. Kedlaya作为导师,他是当时麻省在数论方向的领军人物。
肖梁更倾向于选择具体的问题,对搭建宏大的理论框架并不十分感兴趣。这和他选择的数论方向有关,数论是基础数学领域里的“应用数学”,数学其他方向像代数几何、表示论建立的理论可以拿来应用到具体的数论问题上。
得益于导师的悉心引导和自己的刻苦学习,肖梁的博士阶段顺风顺水,没有遇到什么严峻的瓶颈。
博士毕业后,肖梁觉得这个领域不再有什么自己可以推进的问题了,兴趣也就随之转移。这段转型时期相对痛苦。肖梁一面做些工作作为缓冲,一面积极交流,寻找新的方向。
2011年底,张寿武老师在香港科技大学组织了一场会议。同样参加会议的田一超向肖梁介绍了一下他新近的研究课题,以及如何将需要证明的结果约化到一些志村簇上的上同调的计算。肖梁立即起了兴趣,便开始和田一超合作研究志村簇的几何。
当时肖梁经常与大他一届的北大师兄朱歆文研讨数学问题。朱歆文的研究方向是几何表示论,他将几何表示论的技术用到数论中来,为肖梁研究志村簇的几何提供了很多新的有效的工具。
彼时,刘若川在密歇根大学做博士后,许晨阳则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恽之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袁新意成了美国克莱研究所博士后,张伟和朱歆文成为哈佛大学的讲师。“黄金一代”在世界顶尖的学府中站住了脚,而从北大本科开始的情谊延续下来,在学术上也互相支持和促进。
当时任教于普林斯顿的张寿武教授曾这样说:
厉害就厉害在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他们有什么东西不懂,就马上打电话给同学,同学也是另一行的高手,马上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们之间不是相互竞争者,而是合作者。
尽管他们的数学品味相同,但风格各异,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在研究工作中互相促进、互相支持,不断地相互促进与挑战。
▲2017年,恽之玮、张伟、朱歆文、肖梁、刘一峰五位校友与师弟师妹们交流学习经验
燕归来,秋浓酝春意
回国,对肖梁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决定。“国内,尤其是北京,做数论的人越来越多了。”肖梁说。今年8月,肖梁结束了在康涅狄格大学的工作,正式入职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最让肖梁满意的还是可以交流合作的人变多了。现今在研究中心,“有自守表示的问题可以直接去敲李文威的门,有实李群的问题可以找余君”,还有刘若川、丁一文等人可以合作。放眼北京,同行就更多了,北大、清华、中科院等高校院所聚集一批同行,有问题时打个电话就能见面交流,十分方便。
这种关系让肖梁联想到了同位于波士顿的哈佛和麻省,彼此之间只有地铁两站地的距离。北京一些学校的距离更近,骑车十分钟便到,论交流之便、人数之众,北京都要更胜一筹。除了北京数论圈的“小环境”,国内学术界的“大环境”也在日益改善,肖梁对此十分乐观。
和同行沟通、交流、分享,再一同解决问题,这似乎是肖梁最中意的研究模式,他半开玩笑地将自己比作一个“包工头”:把别人做的问题拿过来,分析一下其中需要哪些技术,再去找擅长这些技术的人去做。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一角
在教学上,肖梁对有意向联系他的学生表示欢迎,“至少可以聊一聊,指条路嘛。”对自己的研究生,就像当年Kedlaya指导自己时一样,会先给他一个可以上手的合适题目,引导他一步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肖梁也希望能调整好指导学生和自身科研之间的关系,记得张寿武老师曾经跟他半开玩笑地说,在好学校都是学生学了东西教导师,导师跟着学生一起学。
肖梁还计划建一个“北大数论群”,把数论方向的年轻老师、研究生、本科生集合起来,便于分享感兴趣的报告、会议、暑期学校等活动,并了解大家的需求,以便数学中心开设相应的短期课程等等。
肖梁认为国内大学最大的优势是教研人数多,国外像哈佛这样的私立学校一般整个数学系只有二三十位教授,国内则通常数倍于此,这使得国内基础课的开设十分充足。
现阶段的问题是,后续的进阶课程开设得较少,像哈佛、普林斯顿会让博士后开设许多专题课程(topic courses),分享适合研究生听的前沿数学,这对拓宽数学研究视野十分重要。肖梁很支持学生多学一点、多了解一点,因为不同领域间的奇妙关联有时连专家都无法预测。
肖梁是继许晨阳、刘若川之后加盟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又一位北大数学“黄金一代”成员。从一张合照开始,少年们在数学天地间振翅翱翔,饱览胜景,堪称学术至美之境。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来源:北京大学官微、北京国际数学中心、北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