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影响的不仅是信息产业,也带来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上海市目前已经布局创建54所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以探索面向未来的新型学校改革。各种“教育+AI技术”融合创新实践正在不同学段的课堂发生。这是昨天,上海市教委最新披露的信息。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如何构建集智慧教学、管理、服务、科研于一体的智慧校园,成为当前沪上各高校、中小学深思的课题。
新技术和中小学校园的有益碰撞,在于对育人全过程的跟踪与优化。
作为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之一,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利用大数据技术,师生的教育教学行为被转化为一幅幅可视的“个人画像”。校长吴蓉瑾说,眼下学生所用的写字板可记录的信息从每个人的书写及答题习惯,到落笔中断次数,乃至中断间隔时间等几乎无所不包,从这些过程数据中,可以分析出学生的学习特征和状态,由此老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建议。
主打“人工智能牌”的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也入选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名单。如今,同济大学一附中不仅建设了人工智能实验室,还打造了跨维度师生行为智能分析系统,通过采集数据、分析学习、捕捉资源,为学生“量体裁衣”,自动推送“微辅导”,教师也可以利用各类数据分析进行精准教研。
进入大学阶段后,充满未来感的各项新技术开始真正地渗透专业教学和校园生活。
昨天,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王新教授透露,目前该校作为全市首批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已经设立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其中包括智能算法与计算、认知计算与智能、社会计算与智能、人机融合与智能四大专业方向。从这些名称可以看出,复旦大学探索的是以跨学科交叉为特征的“人工智能+X”专业范式,培养的是具备计算机基础、人工智能、社会科学、机器人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与此同时,结合“双一流”建设方案,该校还制定了《复旦大学智慧校园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王新介绍,眼下复旦大学已经陆续开发出人才培养平台、科研创新服务平台、校园生活平台等多个智慧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为科研人员整合各类资源,为校园生活增添便利。
作者:朱颖婕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