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的池塘” 天呈绘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在线教育成本大幅下降。相关行业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8亿人次,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也从2013年的621亿元猛增至去年的3000多亿元。越来越多在线教育内容提供者是中小机构和独立个人
■过去教育主管部门接到的教育培训投诉或举报基本都来自“家门口”的培训机构。针对这些投诉,监管部门从机构的资质认定到师资的质量考核、课程内容的评估都有一系列成熟做法,在处理投诉或纠纷时有依据、有标准。而现在,前来投诉的家长所购买的在线课程,其供应商法人主体可能在外地、甚至国外,这对主管部门来说,如何保护行政区域内的家长和学生权益,就成了一道难题
每年暑假,是各大在线教育机构盈利的关键期。为了争夺今年暑秋季的招生市场,过去一个月,国内三家主流在线教育培训企业平均每天的广告投放额超过1000万元。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不仅在培训市场引发强烈反响,也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等政府机构引发连锁反应。
这是国家层面颁布的第一个专门针对线上培训的规范性文本。“如果说过去的培训机构还有一道有形的围墙,主管部门只需管好围墙内的事;而现在,在线培训市场一下子没有‘墙’了,这对监管和规范提出了很大挑战。”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相关咨政报告及规范和监管细则正在由教育、网信、公安、工商等多部门联合磋商之中。
在线教育在全球迅速发展
“在线教育突破了地域和课堂容量的限制,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覆盖更大范围、更多人群。”被称为中国“慕课之父”的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李晓明称,过去几年,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使在线教育成本大幅下降,机构和个人在课程制作等方面更加便捷。
相关行业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8亿人次,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也从2013年的621亿元猛增至去年的3000多亿元。越来越多在线教育内容提供者是中小机构和独立个人。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张薇研究课外培训已经20多年。她直言,课外培训不仅在中国快速发展,在整个亚洲地区乃至全世界都发展迅速。
过去,校外培训总是引发担忧——这会造成教育的不公平,甚至导致整个公立教育系统效率低下。而今,在线培训的一些探索或可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案,从而部分减轻这一担忧。统计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对一辅导在整个亚洲地区每小时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如今,互联网使得这一价格只有过去的十分之一,在部分欠发达地区,在线教育甚至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据沪上一位培训机构专业人士透露,线下外教口语一对一的价格约为每小时450至600元,而同样的口语外教的线上培训价格只有200到300元不等;高中数学线下一对一辅导,单次价格最高可达4000元,而线上课程价格只有十分之一甚至更低。业内人士称,进入5G时代,在线培训将给用户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监管的灰色地带需创新治理
处于资本和市场的风口,在线教育呈现野蛮生长之势。与之形成反差的,则是监管的缺位,灰色地带、甚至空白地带亟待监管的阳光。
“过去,校外培训机构都是实体店,如何监管,早有一整套成熟的规范。”上海市民办教育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欣告诉记者,过去教育主管部门接到的教育培训投诉或举报基本都来自“家门口”的培训机构。针对这些投诉,监管部门从机构的资质认定到师资的质量考核、课程内容的评估都有一系列成熟做法,在处理投诉或纠纷时有依据、有标准。
而现在,前来投诉的家长所购买的在线课程,其供应商法人主体可能在外地、甚至国外,这对主管部门来说,如何保护行政区域内的家长和学生权益,就成了一道难题。
此次《实施意见》还对在线培训的师资质量提出了明确规定,必须要有教师资格证。这几天,记者在学而思网校等主流在线培训机构网站随机查看时发现,大部分教师都公示了教师资格证编号,有些则标注了正在考取教师资格证的进度。而在更多在线培训网站,记者未在显著位置找到教师资格证的相关信息。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下半年起,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人数猛增,其背后的一大动因正是教育部将教师资格证列为培训机构教师的必备条件。一般情况下,教师资格证面试的自然通过率约在30%到40%。这意味着,能通过考试的人数是有限的,仍有大量老师将面临无证状态。
如果说教师资格证的管理相对容易,即便是外籍教师,也有相关的资质证书管理,那么新近出现的AI(人工智能)教师,则成为监管的另一道难题。
王欣称,比如“英语流利说”的AI教师、“松鼠AI”的人机互动,此类培训行为已很难再用传统教师资格证来界定资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AI教师可能会越来越多,必然需要监管部门与时俱进地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
家长应是规范的重要环节
“我们对校外培训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显示,课外补习一旦在一个社会落地生根,任何措施几乎都无法让它完全消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马克·贝磊认为,规范在线培训,重点在于理性消费、质量保障及隐私保护,要实现有效治理,就得让消费者成为市场监管的主要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谈到教育,总是将其等同于学校教育,忽视了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课外培训也是教育生态中的重要一环。”在张薇看来,社会分化及竞争,以及个体的差异化学习需求等多种因素改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从前只有差生才需要的课外补习如今被许多家长视为“刚需”,中产家庭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更是为校外培训创造了巨大的客户群体。在这样的情况下,校外培训很难被禁止。
但是,规范的市场不仅能保护消费者权益,也能够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家长其实是规范课外补习的重要一环。”张薇说,自去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后,一部分线下培训机构转战到了线上,而一些原本就不合规的地下机构则更加隐秘,这些机构本就是靠家长口耳相传吸引客户的,在政府的大力监管下,更是和家长结成了联盟,一起东躲西藏“打游击”。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规范市场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课外辅导服务”,而非全面禁止,但很多时候,家长的情绪往往被一些培训机构或网络上的言论所左右,忽视了规范的真正目的。
张薇也提出,一些家长反对的可能只是个别条款,而非政策本身。很多家长对相关政策并不了解,不少家长甚至以为治理就是要让校外培训彻底消失。因此,向家长普及相关政策,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市场信息透明,增强家长的辨识能力,使消费者成为监管主体,既能提高监管效力,又可减轻执法成本。
在线教育监管是教育质量之战
一位全国教学名师向记者坦言:“当我进入课堂,最难‘启齿’的是第一句话,因为我对台下学生的状态并不十分清楚,但是当我说完第一句话,第二、第三句话该说些什么就不难了,我可以根据学生的眼神和反应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可是,当把有形的课堂搬上云端,即便是名师,对学生的反应如何捕捉、如何给予及时回应,“这有人研究过吗?”
毫无疑问,在线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形式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规律,但相关研究十分缺乏。比如,在线培训是通过文字、图像、声音三种方式来进行的,这三种方式究竟哪种对学生来说最为有效,或者说三种传播方式如何结合才能达成最好效果?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没有足够的科学研究。
李晓明表示,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而仅仅把网络作为提供培训的一种方式,在线培训服务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张薇指出,此次的《实施意见》特别将信息安全单列出来,十分强调对用户的隐私保护。在她看来,在线培训平台收集的用户学习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已构成足够大的数据样本,由此形成的大数据对于提升培训服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这些数据和信息同时也是宝贵的公共资源,在经过科学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后,对于教育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需要相关法规对其进行保护。
作者:本报记者 姜澎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