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为傅欣校长献上哈达
在皑皑雪山的映衬下,七月的西藏迎来了格桑花漫天开放的盛景。早晨8点半,上海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队长、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傅欣“抱”着氧气瓶准时醒来。他睡得不好,三年来,因长期缺氧造成的体质下降,让他的睡眠时间越来越少,起初每天能睡6、7个小时,现在只有4个小时。
其实在上周四,傅欣的三年援藏路就已经功成圆满了。但他特意晚大部队三天启程返沪,细细交接完了所有的工作。“总希望为学校再多做一点,为藏区的教育再多做一点。”这位年轻的“80后”援藏队长把深深的不舍和牵挂,留在了这片他亲自播撒过希望种子的雪域高原。
昨天,中宣部向全社会正式发布2019年“最美支边人物”先进事迹,包括20名先进个人和1个先进集体,傅欣是来自上海的唯一入选者。
把教育援藏看作一种科学去推进,让盐真正溶于汤
位于海拔3800米的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是全国所有教育援藏点中的最高点,傅欣在这里度过了有笑有泪的三年,称一句“第二故乡”毫不为过。
傅欣永远记得2016年的夏天,他带领着一支由四名管理干部和36名专任教师组成的上海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正式前往千里之外的日喀则。
按进藏时计算,这支队伍的平均年龄为36.5岁,最大的54岁,最小的25岁。“组团式教育援藏,送出的不是一批教师,而是一个面向未来学校的孵化机。”身为队长的傅欣一直牢牢记着这一使命。来到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后,来不及适应陌生的环境,他便投入了紧张、高效的工作。
学校原来的学科考试平均分不高,傅欣就“手把手”指导教学室、教科室的工作,并整合沪藏骨干师资成立课题指导团,专注于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原来的教师队伍也需要进一步优化,于是他又带领援藏师训团队构建起“新任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梯队校本培养体系。这些优质、先进的上海经验为当地的教学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这个过程并非想象得一帆风顺,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克服理念上的冲突。傅欣坦言,由于当地的教育生态使然,他们提出的每一项变革措施都可能面临着“水土不服”的困难。比如,当他满怀信心去找教研组长交流时,才发现她对“区域教研”“远程教学”“教师培养”等理念并不“感冒”,最后用一句“我觉得这不太有用”结束了这次交谈。这时的傅欣才真正理解,教育扶贫,不是一两个教师顶岗上课那么简单,而是以点带面,用一个个“示范基地”,带动整个区域的全面提高。
“不争论,不推诿,你不相信,我就做给你看。”傅欣心里憋着一狠股劲,但实际操作中,他又抱着十二分的认真,因为他是真的把教育援藏看作一种科学去推进。
三年间,傅欣带领着援藏团队的教师,一次一次深入基层调研考察,他们去过海拔4700米的仲巴县,去过中印边境的亚东县,甚至还来到了人迹罕至的珠峰脚下的定日县。没有教材、师资课,傅欣亲自主导编写校本教程,开设教师培训课程;面对偏远乡村师资不足的难题,他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起了数个远程教学点;当地学校的“掌门人”缺乏管理经验,他以身示范,带教了多名年轻的管理干部。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努力中,他们做出了实打实的成绩——受援单位连续两年高考上线率实现100%,本科率和重本上线率分别创造了近94%和60%的历史新高,名列自治区前列;中考成绩稳居自治区第一,六门单科创造历史最好成绩;两届小学六年学生考入内地西藏初中班人数历年最高记录将近翻了一倍。
如今,傅欣看着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建起了新的大门、澡堂、食堂、图书馆和操场,但真正令他欣慰的改变在“汤”里——教育援藏队把理念的“盐”、视野的“盐”溶入了当地学情、社情和文化的“汤”,微妙地改变了它的味道。
错过女儿的三个生日,却成了100多个西藏孩子的“上海阿爸”
到今年7月8日,傅欣的女儿妞妞就年满10岁了。“三年来,我完美地错过了女儿的三个生日。”傅欣的遗憾和难处,总是藏在很多人看不见的地方。
傅欣和太太都是“80后”独生子女,他出发进藏时,女儿还没有上小学,而他的母亲刚做完肺癌手术一年,正在术后恢复期,他的岳母则接受了乳腺癌手术,当时刚做完第八次化疗。
因此,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傅欣在下决定援藏时,内心着实经历过一番挣扎,是那份对教书育人使命的坚持、那份对藏区教育的牵挂,让他克服了“小家”的难。
来到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后,傅欣发现这里的小学部有100多个孩子来自市第二福利院,他们大多是被遗弃的孤儿,其中很多人的学业基础薄弱,还有欺负低年级学生的不良习惯。
▲傅欣关注福利院孩子成长
有一次,一位藏族班主任冲进傅欣的办公室,生气地说:“校长,这个孩子要是再进我的班,我就辞职不干了。”原来,她班里一个福利院的孩子打了老师和同学,吓得出逃三天三夜没回来。但在此之前的一年内,这位班主任甚至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亲戚,只为好好照顾这个福利院的孩子。
“要把他们教育好,一个都不能落下。”在那一刻,傅欣把一腔慈父之情倾注在了这些陌生的孩子身上。他组织援藏教师、当地党员和年轻教师走进福利院开展周末公益课堂项目:每个周末,分年级、学科辅导孩子们学习,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同时一起开展趣味活动、庆祝生日。在那里,他还资助了一个两个月大的小男孩“丹增”。
2017年7月,傅欣在福利院组织了一场欢庆晚会,那天正是女儿妞妞的生日,他对着孩子们说,有一个跟大家年纪相仿的女孩,在过生日的时候,爸爸不能陪在身边。“她的爸爸也就是我,你们的上海阿爸,我会关注你们的成长,所以请你们永远不要放弃自己。”
“教育扶贫虽然不像其它很多扶贫工程,能够立竿见影地看到数据增长,但是,通过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才能真正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彻底脱贫。”傅欣期望,在他援藏的三年间,不仅能给当地的教育带来新的可能,更能唤起这里对社会公益和教育公平的责任担当。
▲开展“爱心花圃”扶贫工程
就在前天,傅欣在四个小时的飞行后抵达上海,妻子和女儿早早地等着他,这一幕又奇迹般与三年前出发时的场景重叠了。
那时候,快上小学的女儿拉着他的手,一遍遍问:“爸爸你为什么要去西藏?”傅欣的回答是,在我们祖国的边境上,有一群哥哥姐姐缺老师,他们更需要爸爸的帮助。“讲台立于国门,责任高于珠峰。”三年来,傅欣没有愧对这句承诺,即便他永远无法弥补对家人的亏欠,但如果重新选择一次,毅然地投身援藏事业,仍是他无悔的选择。
作者:朱颖婕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