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大高校发布2019年本科招生简章,不少考生和家长会发现,高校里越来越多专业被“打包”了。有些热门专业,藏身在招生“大类”里,需要仔细找、详细看。有的高校招生简章里写满了各式各样的试验班,考生和家长不免疑惑:这些试验班有什么来头、该不该填报?所谓的试验班,究竟在试验什么?
这两天,记者在走访多所高校后发现,为了吸引优秀生源报考,今年高校的新动作还真不少。
各校招生简章中,竟有不少“隐藏菜单”
大数据、人工智能、心理科学……翻开各类面向考生的志愿填报攻略,这些热门专业吸引力十足。然而,不少考生和家长对着高校发布的招生简章,要找到这些专业,有时还真要费点劲。
随着高校启动大类招生,或通过设置各类试验班及各种招生项目,一些优势学科和热门专业,往往成了招生简章里的“隐藏菜单”。
众所周知,“大数据”最近几年一直是热词,招聘市场的风向往往与招生联动。2016年开始,这一“站在风口上”的专业就在复旦大学试点招生,但最初,这个专业的学生是从学校数学、自然科学实验班、经管等各专业本科二年级结束后的校内选拔中产生的。而今年,“2+2”模式变成了“1+3”模式,即改从大一结束时选拔。简单说,该校大数据学院并没有出现在招生简章中,相关专业“躲”在了自然科学试验班、经济管理等专业的背后。
另外,复旦大学自然科学试验班今年不仅有传统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类学科供学生选择,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专业也成为试验班的全新选项。
今年,华东师范大学师范类招生也有“隐藏菜单”。该校招生办主任濮晓龙介绍,为了鼓励更多优秀学生从教,今年该校不仅大幅提升公费师范生的招生名额,还开启了师范生开放式培养的新通道——该校汉语言文学、数学类、物理类、生物科学类等专业,会在学生大二升大三时提供一次选择的机会:有志于从教的学生可修习教育类课程,转向师范生方向;无意从教的学生可继续本专业深造。
在上海交通大学理科试验班类、自然科学试验班以及工科创新平台中,也都涵盖了不少学校的热门专业,其中还包括了多个中外合作的专业项目。
从进阶式培养到拔尖创新人才,试验班定位各不同
眼下,越来越多高校开始意识到,开放的制度设计,可以成为吸引考生报考的“筹码”。
同济大学今年一口气推出了十大特色试验班,其中五个为工科试验班,另设医学、理科、经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试验班各一个。
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招生办主任黄一如介绍,这十大特色试验班的新生入校后,将由学校新生院进行统一的教学管理和培养:第一学年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引导为主;第一学年末,试验班学生可基于个人兴趣和未来专业发展,申请选择在试验班内或跨试验班的某一专业作为自己的主修专业;自大二起,学生开始进入各专业学院进行专业学习。
另有一些考生家长发现,在一些高校,同名的专业往往会出现在不同的招生类别中。比如上海大学。今年理科试验班(钱伟长学院)的招生,涵盖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六个专业方向,清一色都是基础专业。而记者发现,同样是数学专业,该校理学工学大类也有招生计划。那么,二者区别何在?上海大学副校长兼钱伟长学院院长汪小帆教授介绍,钱伟长学院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在人才培养上是“高强度、高要求”,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外及海内外优秀师资,更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也就是说,同样报考数学专业,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目标定位,作出不一样的选择。目前,钱伟长学院也设有分流机制:在本科一年级末,有志于加入该学院的理工类优秀学生,可参加校内的转专业考核遴选,通过后转入钱伟长学院;而倘若学院内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适应学院的培养要求,也可在一年级末申请退出,并参加学校理学工学类专业分流至其他专业学院学习。
看懂大类招生的门道,赢得更多选择的机会
很多考生、家长到高校咨询志愿填报,每年必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校转专业有何具体规定。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按大类招生,使得学生入学以后才选专业,并且还增加了转专业的机会。
今年,上海理工大学七成左右专业都参加大类招生,且基本是以工科试验班、理科试验班等形式出现。为吸引优秀考生,学校对传统的大类招生进行了升级和优化:和去年相比,类的数量明显减少,而每个大类里涵盖的专业数大大增多。“过去,我们在每个大类设置的专业大概只有三四个,而今年的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等每一大类涵盖的专业数都超过10个。”该校教务处处长朱坚民说,这个看似微小的技术调整,实则给考生留出了极大的专业选择空间。
若高校没有实行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最多只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而且还得按成绩排序。而大类招生的实行,则让学生在大类分流时有了更多的专业选择。
作者:樊丽萍
编辑:金婉霞 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