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时分,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第七宿舍楼下的校园垃圾分类投放站开始“热闹”起来,吃完外卖的学生把一次性餐具、餐巾纸等投进了印有“干垃圾”字样的大垃圾桶;提着瓜果皮的同学则走向了印有“湿垃圾”字样的垃圾桶;还有一些同学用手机扫码后便将一些旧书、旧衣服投入“可回收垃圾”的窗口,不一会儿根据称重结果,就有一笔钱显示到账……这个包含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投放站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巨大的“黄箱子”,如今它正是华东师大学子们践行垃圾分类的好帮手。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记者在今天举行的2019年高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获悉,眼下这一新时尚已逐渐在沪上大学校园蔚然成风。
垃圾分类,理念先行。这段时间以来,许多来自市容绿化、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专业人士走进高校课堂为师生普及相关知识,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年轻学子也开始成长为热心的推广者。今年3月初,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的18名学生党员发起成立了全校首个校园垃圾分类志愿者小分队,小队名称“四色风车”就取自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标识的四种颜色。经过理论学习和实操培训,他们不但积极为书院学生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同时还进一步辐射社区,与吴泾镇网格化中心对接,为镇域内校区,厂区,园区的垃圾分类政策和知识普及提供服务。
然而要真正把垃圾分类做到实处,还需要社会、学校等多方合力,眼下不少高校各有妙招。
华东师范大学后勤保障部副部长毛云飞介绍,目前中北、闵行两个校区共占地3000亩,现有40000余名学生和教职员工,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对比三年前,校园生活垃圾量整整翻了一倍。为了更好地在校园中推行垃圾分类,校内多部门共同商议、制定了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实行全过程管理,即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清运、分类处理,完善垃圾收容器配置,规范收运部门、收运设备、收运频次,打通社会企业垃圾收运处理渠道。因此从去年10月起,学校后保部在校园内更换配置了专门的垃圾分类桶,并在垃圾产生比较集中的学生宿舍区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和智能垃圾桶。与此同时,针对食堂经常产生的垃圾种类,重新设计垃圾桶标签。
而在上海师范大学,垃圾分类作为2019年学校实事工程头号工程,正逐渐改变师生的生活。在上师大后勤服务中心主任顾中忙看来,垃圾分类这件事需要下足“绣花功”,以更换垃圾分类桶为例,就“不在多,在精细,在科学”。他坦言,实际上现在校园里的垃圾分类桶的数量还比原来少,但其中有不少是学校和一些环保企业合作设置的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点和处理站。未来,这些企业还将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与校方共同探索产学研协作的模式。
会议透露,接下来市教委会把垃圾分类和生态环保教育作为校园精细化管理和全方位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统筹做好组织管理、宣传教育和校园配套建设等工作,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项目,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意识,建立长效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宣传教育机制,全面推动绿色学校建设。
作者:朱颖婕
图:袁婧摄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