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从事研究工作,我经常需要做一些面对面的访谈,对象包罗各色人等,从纺织女工到政府高官,从小商贩到银行家,从程序员到企业家等等。每次在访谈中,我都会在合适的时刻问这样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拼命做过一件事情?”
有两位让人印象尤为深刻的受访对象,他们给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他们都是所在行业的明星,成就达到前百分之一的高度。
其中一位是李教授,如今他任职著名大学,著作等身,头衔如麻。但是,他在读研究生的第一年就迎来了自己的拼命经历。当时,即将退休的导师接了一个科研课题,整个课题组就只有李教授和导师两个人,这意味着当时的小李一个人要把所有活做完。而他刚刚从其它专业考上该专业的研究生,这意味着,他大学所学与研究生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和要做的课题更是八杆子打不着。
课题时间很短。
这也是小李第一次参加科研。他说:“我不想把它搞砸了。但当时真的完全不懂如何开始。导师告诉我有一个国外的方案可以参考,让我去找一篇公开发表的英文论文看。”
当时网络还没有那么发达,翻遍学校图书馆他也没找到论文,特地去上海图书馆办了借书证,才复印了论文。十七页的论文,不记得查了多少资料,做了多少标注。现在只记得,看了足足39遍。论文上做的标记太多,各种颜色的笔都把论文划烂了,又复印了几份备用,最后终于把论文每一个地方都完全能够理解,闭上眼睛都能够成段成段背出来。”
然后开始依葫芦画瓢照着做方案,收数据,在数据处理时又遇到一个问题,需要用一种建模的方法,这个方法的道理是看懂了,但找不到软件来做。就在网上搜方法,搜出来的网页一个一个地看,就大海捞针一样,看了不知道几百个网页,终于找到有篇化学分析论文中使用这种方法并且提到了所用软件的名字。
“心里当时真欣喜若狂啊,再用这个软件的名字重新搜,当时校园网也慢,最终从一个国外化学实验室的主页上找到了这个软件的链接。下载下来后发现是一位已经去世的教授开发的免费软件,用很老的Fortran语言编写,使用手册只有寥寥几句话,在DOS下运行,只好再自己一点一点琢磨怎样用它读数据,设置模型和各种参数,最终成功地用它做了运算,把结果跑出来。”
从坐下来开始找软件到最终跑出来结果,三十几个小时,没有睡觉,没有出去吃饭,一直坐在凳子上,中间就让同学给带了个外卖……他说:“当时就一个想法,既然都有发表的论文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一定是有软件可以算的,一定要找到这个软件,把结果分析出来。”
每一个研究生进课题组,李教授都会讲起当年自己的这段科研经历,不为炫耀,只为传道。
另一位杨总是一名女性,她的公司目前在上海市场上排名前两位,员工人数一度近万人。在创业的初期,她也曾经拼命过,那段经历成了她一生的记忆。
创业初期,杨总的公司曾经投标一个南京的政府项目。公司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业务了,濒临关门,这个项目当时看起来像救命的稻草。递交标书后不久,她就接到政府招投标办公室的电话,告知投标文件中有些地方不符合要求,需要修改后重新提交。对方语焉不详,杨总决定亲自到南京跑一趟。
就在头一天,她不小心摔了一跤,尾椎骨折,勉强还能走路,以为跑一趟应该没啥大碍。
等上了车,她才发现,即便在静止状态,尾椎骨折后也是不能坐下的,骨折部位不能受到挤压,她必须趴在或者侧卧在车的后排。当时还没有高速公路,车颠簸的很厉害,一旦尾椎接触到座位或靠背就疼的眼冒金星。到了后面,她只能趴在座位上,感觉自己整个背面都疼麻木了,尾椎部位像被剜掉了一样。
“疼的不想活了,接近昏迷,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去南京见到这个人,不然公司就散了。”
从上海到南京这五个多小时的车程,是她一生的记忆。
成就来自于三个因素:天赋,努力,以及运气。三者之中,唯有努力完全可控。我们访谈过的行业明星人物,都有过拼命努力做事的经历,有的是迫于无奈,有的责任使然。
世上很少有一帆风顺的成功,这些曾经拼命的经历,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努力的极限在哪里。不管我们做什么,都能帮助我们在事情不顺利的时候,第一时间反思自己是否付出了足够的努力,而不是怨天尤人。也许,正是这些拼命的经历,带动了每天的努力,才造就了职业的高度。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管理心理学教授)
作者:张新安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