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意理念的萌发,到创新产品真正问世,这是一条转化创意之路,也是一条创新实践之路。在今天下午开幕的第四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数字媒体艺术、动画类)中,200余件出自沪上高校学生之手的数字媒体艺术类作品进行“路演”,这些完美融合创意、艺术与科技的作品展现了当代年轻学子的独特风采。
作品数量几乎翻倍,“朋友圈”不断扩大
作为一项连续举办四届的文创活动,“汇创青春”已经被视为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展示才华、孵化梦想、回馈社会、服务大众的一个重要平台。前三届活动共吸引沪上40余所高校参与,征集数万名大学生的10000余件优秀创意作品,举办80余场展示展演活动,参观市民学生数达十余万人次。也正是通过这一活动,大批优秀的文化产业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不少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创科技产品得以成功转化。
据悉,本届活动共收到作品473件,是去年度的1.7倍。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天津大学、江南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韩国两所高校首次参与到活动中,形成了立足上海、辐射全国、影响海外的新格局。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活动还将提供更多的行业资源和对接平台,助力青年学子实现创意梦想。
在高校教授、行业前沿专家等组成的评委团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后,206件优秀作品将于5月13日-16日面向社会公开展示。
文化类获奖作品体现向传统题材整体回归的趋势
据悉,这次的获奖作品将分别从教育、文化与创意三类板块中选出。教育类设计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与实用设计的紧密融合,预示既有知识培养体系的变革趋势。
其中,荣获一等奖的海军医学院的《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经络穴位按摩辅助学习系统》,把枯燥的中医理论与unity3D结合起来,接入百度语音识别、手势操控与按摩法,让用户在数字系统的引导下进行身体按摩。荣获二等奖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团队的作品则是把设计重心放在对工业4.0与农业4.0的融合上,使用虚拟交互手段实现对山林海洋的探索,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新的知识。
与实用类设计不同,文化类获奖作品则体现了一种向传统题材的整体回归,这些作品通过深入发掘传统文化数字化再现和传播的可能元素,同时又不落美学窠臼的再创新。
例如,荣获本次文化类一等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俞文捷的《武穆遗书》便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岳飞所著的关于卢式心意六合拳的典籍为素材,创造出一本融合AR技术,造型奇幻的新武林秘籍。
与俞文捷对单个文化遗存的复活不同,上海大学华心赟、朱明怡的《版印千秋》体现了对民间文化、艺术地理学以及媒介考古学的探索与融合,这个以中国民间印刷图形为设计灵感的作品,复原了中国民间的印刷堪舆与输出路径,探究了图形与民众的精神联系,并包含了关于河北内丘与江苏无锡两个微观个案分析,对于当下的文化地理的探索极具启发意义。
将艺术形式上的先锋探索与创新做到极致
事实上,历届“汇创青春”中都出现过一些艺术形式上的先锋探索与创新的作品。学生们运用新媒体艺术融合奇思妙想,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奇观。这次两个并列一等奖的作品就把这种形式的创新做到了极致。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团队作品《敦和煌盛》是展品中唯一的装置艺术作品,设计者运用机械动能装置把传统纹样所包含的敦煌过往以一种炫目的方式流转起来。这个形式上略显“华丽”的设置所制造的沉浸感将观者带入敦煌的美与痛中。
另一个并列一等奖、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影》,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平常而精致的“成长转变”的故事,但是这个作品体现了作者精湛的黏土动画技巧,它精妙的构图与人物造型,怀旧的色调设置,以及对于皮影拼贴的“片中片”,都体现了作者的用心与对形式的精益求精。
记者了解到,入围本届大赛的优秀作品大多题材广泛、创意新颖。选题上涵盖对工农业、科技、传统与未来的创意创造;技术上涉及当下诸多新媒体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ideo-mapping、3D剪纸动画、APP设计、AR动作捕捉、VR全景摄影等,堪称是数媒艺术的一次创意盛举。
第四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数字媒体艺术、动画类)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承办。
作者:朱颖婕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