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实施新高考方案的第三年, “3+3”、不分文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等改革关键词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的升学路径有哪些?学生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更好地享受改革红利?
昨天,在2019第十六届上海教育博览会“新高考背景下的成才路径与生涯规划”论坛上,众多老师和专家们认为,对家长、学生们来说,学会选择很重要。
目前,新高考在上海已经实施两年。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玉祥介绍,在新高考模式下,升学路径是多元化的,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计划内录取(指通过填报志愿实现升学),这是绝大部分高考考生都要经历的;二是计划外升学(包括港澳台自费生、直接出国留学、“2+2”等间接出国留学、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开放教育等形式)。少量学生选择复读或直接就业。
其中,通过填报秋季高考志愿完成升学,是计划内录取的最主要渠道,关注度也最高。
据悉,更多的选择和变化出现在了计划内升学中: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6选3”有20种科目组合、外语有“1年2考”之选,志愿填报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原有的行政班级被走班制取代……
对此,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认为,人的选择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成长与发展的广度、宽度与深度。
“选择自我需要,是学生的一种成长路径。学生的需要可以通过选择来发现和确认,学生的兴趣是可以通过选择来发展和培养。每位学生应该面对未来,直面社会,大胆实践,勇敢探索,在不断地发现自我过程中,开创属于自我的成长发展之路。”董君武说,这种选择能力跟每个学生的阅历、思维水平、价值判断和行为能力等要素密切相关,并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而提高。
同时,要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升学路径,生涯规划应被提前重视起来。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建议,要建设丰富的课程,不仅仅是学科课程,还应该有其他实践性的课程,让孩子的能力得到充分的表现,在这个基础上就会形成一个初步的发展规划,这就是生涯规划的开始。
“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应该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环境里面表现自己。”尹后庆表示,“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所长,慢慢的让把他最优势的表现积累起来,可能一个人的特长就看得出来了,老师会认识到孩子的不同的特点,孩子自己也会认识自己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家长也会认识孩子的优势。”
此外,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的职业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职业会转换,有的职业会消失。
尹后庆认为,不管是在高中学习的学生,还是在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都要关注21世纪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跟必备的品格。比如批判性精神、合作精神以及一种社会的正向的价值观,“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我们不管在哪一类学校里面学习,我们形成了面对21世纪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时候,不管未来职业怎么转换,我们都会立于人类发展的不败之地。”
本次论坛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指导,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学生媒体发展中心《上海中学生报·高招周刊》及新媒体“上海高招发布”承办。
作者:见习记者 金婉霞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