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本应该是我的强项,却只考了94分,最好的学生也只有98、99分;
语文考试基础阅读考5分的学生基本没有,我只考了2分,全班最低;
数学考试虽然我得了100分,但全班满分的有11人,也并不理想……
沪上一位初中生的日记中记录了某次考试的结果,引来教育界人士对于教育评价方式的深思。
在昨天举行的以“评价、创新、发展”为主题的上海市小学校长学术论坛现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直言:“老师整天忙着打分,意义何在?没有得到满分的学生对分数表达出渴望,获得高分的学生也没能从中得到愉悦。”
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那么,什么才是好的评价?专家们表示,21世纪,学生应该掌握在真实情景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之配套的,中小学教育评价就是要在尊重孩子成长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把孩子当做一个“人”来看待。
评价要从标准化评价走向表现评价
数学考试过后,老师如何分析考试结果?眼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做法是——面向全班学生,花费两节课的时间,一道题一道题地详细解析。
考了98分的学生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做暑假作业;考了30分的学生,依旧听得云里雾里。“再做一遍没有多大意义,会做的人不用讲了,不会的人讲了也没有用。”写日记的初中生如是说。
纵观眼下中小学的评价方式,大多是通过纸笔考试来衡量学生的标准化评价。而在崔允漷看来,类似的评价存在弊端。他说,纸笔考试侧重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忽略了知识的应用。“我们让学生记住什么是狗爪子,什么是狗身子,什么是狗尾巴,但什么是狗,学生们却不知道,这就是我们现在考试面临的问题。”
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评价方式也在进行转变——在原有标准化评价的基础上,加入表现评价,以此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情感态度。崔允漷说,做事情最能体现学生的素养,于是,现在不少大学在招生面试时,从原本的与教授谈话,变成了邀请学生吃饭、参与活动,在举手投足中给予学生全面的评价。
在高考改革中,过程性评价被多次提及,这样的评价能够更好展现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比如判断一个驾驶员是否尊重生命,最好的方法就是观察其一个月的行车记录仪数据;评价一名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要求高中将学生三年的学习行为记录下来,供大学选拔时参考。
老师是教学的“巨人”,评价的“矮子”
“我们老师教学素养很好,但评价素养是小矮人,只会教不会评。”若在标准化评价之外加入表现评价,对于老师而言是新的挑战。崔允漷说:“课堂上有那么多学生的行为活动,哪些应该成为评价的内容,需要老师精心设计。”
“堂堂清,堂堂巩固”是不少老师评价教学效果的方法。一堂课40分钟,前35分钟老师在讲课,最后5分钟做课堂练习。“如果学生做不出题目,老师也没有时间来继续讲解。”崔允漷说,未来,教师要懂得将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统一起来,比如,要在理科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诚信,那就应该在一个月的实验过程中,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判断学生是否诚信。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指出,长期以来,学校更重视终结性评价,这一倾向往往会导致用结果制约过程。“推进评价改革也是推进学校涵养教化功能的落实。从这个角度来说,评价改革至关重要。”
评价的目的不是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
连续八轮的PISA测试,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如今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
2012年,测试增加了财经素养的内容;
2015年,测试问题解决的能力又深化为协作问题解决能力,以此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
2018年,又增加了全球胜任力和幸福感的问卷……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璟解析,这一系列变化表明,如今的评价已越来越突破传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等认知能力的范畴,重视创新思维、问题解决、合作能力,信息素养,财经素养等能力。
评价改革伴随着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不少与会专家和一线教师也提出,评价是把双刃剑,既有其温暖的一面,可以激励孩子更好地学习;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容易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尹后庆表示,一定要避免用评价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要通过评价让孩子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怎样的评价方式才尊重孩子童年阶段的学习与认知发展规律?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蔡丹认为,好的评价就是把孩子当做一个“人”来看待,“教师评价的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动力、有智慧的学生,一个有完整人格的学生。”
作者:张鹏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